要闻

首页» 商会动态

商会动态

中国商业联合会关于在疫情防控中恢复消费升级消费的政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0-03-23

中国商业联合会关于在疫情防控中恢复消费升级消费的政策建议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指出,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恢复消费、升级消费工作做出相应部署。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宏观经济和商贸流通领域40多位专家学者,以网络和书面等各种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对会员单位和商协会组织、研究机构进行专题调研,征求意见。现就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全年消费品市场形势预估,疫情防控中如何恢复消费、升级消费的政策建议等内容,综合汇报如下:

一、疫情对消费和商贸服务业的影响

突发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极大冲击。商贸服务业首当其冲,零售、餐饮及生活服务各业态,损失惨重。据初步统计,2000多家购物中心停业,4000多家购物中心缩短营业时间。餐饮业聚集性堂食消费基本停业,至2月份全国仍有87%的餐饮企业处于停业状态。住宿、洗浴、洗染、美发美容、人像摄影等各类居民生活服务业,均为人与人近距离以至密切接触的业态,门店纷纷关张,业务停顿,营业收入断崖式下降,员工待业。而停业之际,企业仍要承担员工工资、社保缴费、门店租金、各种税费以及库存商品、食品原材料过期损失等项支出,现金流收不抵支以至完全中断,企业生存状况堪忧。

目前,疫情突发期已经过去,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即将全面战胜疫情,经济社会步入正轨,全国大部分地区商贸服务业并没有全面复工复产,门店开业恢复经营总体不及半数。消费品市场运行状况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餐饮住宿业营业额等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巨大。预估2020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0%左右,百货业、购物中心等下降幅度更大,餐饮业营业收入将下降50%以上。

二、2020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及消费行为分析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商业是观察社会的窗口。分析疫情对市场的趋势和影响,主要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展。对疫情趋势的研判,一般有乐观、中性和不乐观三种分析。目前,全国来讲疫情高峰已经过去,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对疫情前景可以持比较乐观的分析,一季度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得到控制,除了境外输入性病例需要严格把控以外,在内防扩散的同时,国内不再发生聚集性感染,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开工复产;二季度及以后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各行业各地区全面走上正轨。

基于这种情况分析,疫情对商贸服务业的直接影响基本消除,最终消费会有一个恢复性反弹。具体到市场和商品经营上,个人护理、化妆品、母婴、服装鞋帽、家用电器、金银珠宝以及健康除菌型用品等百货类商品,还有部分家居用品销售,预计上半年会有一个明显回升。但礼品、家具及床上用品很难得到补偿和恢复。餐饮、美发美容、洗浴、洗染、人像摄影等生活服务业,也会弥补疫情期间停顿和减少的消费。尤其是餐饮业,随着疫情解除,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聚会、交往、纪念庆祝活动促生各种集中消费,使得餐饮业出现一个较大幅度的反弹性增长。随着疫情防控进展,人们解除隔离,恢复正常生活后,会催生绿色、健康食品,有机、进口食品,生鲜食品、优质农产品、除菌保健用品、智能电器、各类生活家居、厨房用器等类商品的消费,预测这些商品的市场销售将全面活跃,实现一定增长。

分析疫情对消费与市场的影响,要客观认识到疫情对就业、收入预期、社会心理、消费信心的影响和复杂作用,并且势必影响到一定时期的居民消费和市场态势。疫情过后,无论是商品经销商还是服务提供商,都会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促使整个行业的创新、转型和升级。如,线上线下加快融合,全渠道更加受到追捧;商业空间环境布置和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健康、安全,更加依赖科技进步;业态创新多元与跨界进一步发展,消费者全方位体验,人物、商品、场景更加交融;消费者继续重视实体店的同时,更加注重选择线上渠道和平台;消费支付方式更多转向刷卡、手机银行、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

综上分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的短期冲击巨大,从程度和涉及面来讲,明显大于2003年非典的影响。而疫情过后,各类消费会有一定恢复性增长,同时开发催生出一些新兴消费。预测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20%至30%,二季度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三、四季度平均实现7.5%的同比增速,2020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万亿元左右,与2019年持平。如果各方面情况更理想些,争取实现比上年增长1%或以上的水平。

鉴于目前全国疫情防疫的有利态势,暂不对消费与市场运行做中性和不乐观的预判。

三、对恢复消费升级消费的建议

近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一直稳居首位,是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引擎”,2019年的贡献率为57%。流通产业和商贸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在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惠民生中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最终战胜疫情,全面复工复产,经济社会全局走上正轨后,商业和消费在恢复消费、促进消费,催生新消费和扩大内需等方面至关重要。目前,影响消费恢复和扩大的因素许多,包括,就业、收入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影响消费的基础,流通效率的提高、渠道的畅通影响消费的实现,还有,实现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信心加快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产品、项目,调整改革不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限制,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保底消费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列上议事日程,及早研究,提出应对和促进之策。

综合广大企业、专家学者、商协会组织的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有利于消费的就业、分配政策,稳定消费预期,夯实消费的基础。尤其要重视因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一线职工收入短时间内骤然大幅下降,严重影响生活消费的问题。视疫情防控进程,及时安排劳务输出地区农民工返岗复业。扩大就业,增加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建议个人所得税扣除基数上调至每月8000元,减轻工薪阶层税负,增加消费能力。

(二)尽快改变开工审批“一刀切”情况,对疫情风险为中低等级的地区商贸企业开工开业开市,一律实行承诺告知制,简化程序,有利于活跃经济社会,恢复消费。

(三)稳定社会预期,提升消费信心。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防控取得最后胜利后,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立即恢复正常走上正轨。党和政府要大力宣传各方面建设成就和经济积极向好的信息,传播正能量,稳预期、稳人心、稳消费、稳市场。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参加节庆促销活动,主动消费、带头消费,起到示范作用。

(四)适时调整住房汽车限购限用政策。如一、二线城市某些特定区域可以适当开放住房限购,北京、上海以外全面放开汽车限购。有利于扩大连带商品销售,扩大消费规模。如果汽车年销售额实现增长10%,即可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近1个百分点。住宅产业连带上下游产业甚多,拉动消费的作用更显著。

(五)财政出资,对节能家电实施以旧换新、绿色环保家居家装、5G手机实行消费补贴,扩大这类新兴、升级类商品的消费。

(六)疫情解除后,增加安排小长假,适当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补贴,让居民出门愉快旅游,丰富生活,提升品质,增加服务性消费。

(七)支持商业企业创新转型服务,服务消费、引导消费、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新兴、高科技、智能化产品消费,扩大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商品消费。重视科技进步在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应用推广。扶持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无接触配送,零售到家,社区生鲜和冷链物流,服务消费升级的需要。

(八)扩大服务消费。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3.9%,居民服务消费占消费总额比重为4.5%,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大型城市占比更高。适应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趋势,家庭劳动社会化、生活品质化要求,加大力度,支持大众化餐饮、经济环保型住宿、洗染、沐浴、美发美容、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扩大消费总规模。

(九)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扶持流通、促进消费的政策,促进消费顺利实现。如批发零售和生活服务业增值税降低2%,增加进项抵扣,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门店租金减免,降低商业水电气价格水平,安排小微企业贴息低息周转金等。

(十)国家发行特别国债,对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发放消费券(购物券),限定换购米面油肉蛋菜奶等生活必需品,既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有利于民生商品销售,起到稳定消费的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