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农产品流通突破创新 “短链”模式将显成效

来源:中商联专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01-10

中国商业联合会近日发布了“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该研究预测项目已持续十年,汇聚中国政、学、研、商各领域上百位专家的智慧成果,对中国商业领域及相关产业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引领价值,每一年的展望内容都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在本届“十大热点展望”中,农产品流通继续受到评审专家们的普遍关注。评审者在“十大热点展望”中,提到2013年一些农产品流通创新举措在“提效降本”方面会多有突破,同时也预测“短链”流通模式会初步显示成效。

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减少流通环节,是国内农产品流通多年来“面壁图破”的难题。近几年,这个问题不但思路上日益清晰,实践上亦有了众多成功创造。

影响最大的高效“短链”流通方式当属“农超对接”。根据商务部披露的信息,截止2011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7亿元资金,在19个省市支持了1000多个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规模以上连锁经营企业已逾800家,门店超过5万个,总营业面积达46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200余万人;参与同超市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56万个,社员总数超过100万人,至少有7000个合作社自有农产品品牌进入了超市;全国农超对接平均使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成本降低大约10%,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年均增收约4000元。业内人士指出,早在2011年初开展农超对接的省市就已达到28个,而当时官方媒体报道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15%。显然,商务部公布的19个省市只包括了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试点范围的地区,而实际开展“农超对接”的省市要更多一些,商务部在公布成本降低比例时留有余地。

家乐福是率先在中国开展农超对接的外资连锁超市,从2007年起就开始这项尝试,到2011年底,已与32个省市46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对接”,累计采购8.6亿元共26万吨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惠及约90万农民。2009年,家乐福还提出为合作社农民提供三项服务:对合作社农民开展培训;对农民合作社的产品进入超市实行“零进场费”;对资金有困难的合作社提供融资支持。紧随其后开展农超对接的沃尔玛,则与商务部和农业部分别签署了《共促“农超对接”合作备忘录》,计划同100万农户实现农超对接,同时推出了成立鲜食配送中心、建立食品安全检测室和培训农超对接师资等三项措施。大润发、TESCO乐购、麦德龙等一批外资零售商也成功开展了“对接”业务,取得良好成效。中资连锁超市这项业务的开展稍迟于外资超市,且在初期遇到一些困难,但近两年进展加快,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如北京物美超市“对接”初期每天只有3050吨果菜,2011年每天已上升到300吨,仅从山东省每天就有十几种蔬菜共100吨进入物美的超市。过去物美的门店卖菜赔钱,从2011年起已经有赢利 ,合作社农民的果菜售价明显提高,而果蔬产品超市零售价比过去反而便宜20%40%,充分显现了“短链”流通的优越性,实现了农户、商家、消费者三方受益。华润万家、山东家家悦等超市公司积极建设大型农超对接生产基地,其中华润万家的基地遍及多个省市,品种涉及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生鲜农产品;家家悦则为农民建立了风险保障机制,对5万亩基地的15个蔬菜品种建立了最低收购保护价,还投资入股合作社的冷库建设,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按超市销售标准开展指导。福建永辉等一批中资连锁超市在开展农超对接上的做法及业绩也可圈可点。

除了农超对接,一切有助于减少环节、实现农产品“短链”流通的方式,都在积极尝试之列。如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农民合作社与团体食材用户的生鲜产品直采运销等。江苏省农民开办的33家“苏合”销售合作联社在城市社区共开设直营店62家,直接带动1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城直销农产品,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这种农民进城自办的直营店,也是一种减少中间环节的“短链”流通方式,成为新时期农产品产销一条龙的新形式。

2012年,中央政府将“提高流通效率”和“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写入了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并对农超对接下一步重点支持的方向做出了安排。展望2013年,专家们普遍看好“农超对接”等“短链”流通方式发展的前景,同时认为,在这方面政府最重要的使命是创造环境和条件,建议:

1)倡导农民建立销售合作联社。目前农超对接中连锁超市的组织化程度远高于农民合作社,加强后者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是当务之急。因为只有生产和零售都高度组织化且规模更大,才有利于农商双方平等地“对接”,从而把“对接”做的更大、更有效、更持久,最终形成订单农业。江苏省启东市的一家销售合作联社就整合了57家专业生产合作社,从而使“对接”规模和效率大大提高,在农商双方收益改善的同时,超市价格也比周边市场平均低15%20%

2)推动生鲜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超市不是农贸市场,销售的生鲜农产品必需是标准化、规格化的。在农超对接中农民最愁超市“拒货”或者对农产品“挑挑拣拣”,但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多是因为规格或安全标准不合格,包括农药的安全指标、果菜的大小、颜色、允许的瑕疵等。由于国内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因而有大量农产品不符合超市的销售要求,据了解,即便按照TESCO乐购自有品牌标准全程监控的果菜,检测合格上市的也只能达到60%。因此,政府和连锁超市都应当推动并支持生鲜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3)鼓励流通加工产地化。这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对我国的现实作用是:减少无效运输和城市垃圾,使农民在乡从事非农就业并增加收入。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很多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就是在产地进行加工处理后,直接销售给超级市场的。因此,政府和连锁超市应当重视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加工项目更多地放在产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鲜活农产品的初加工、包装等设施,形成与“对接”配套的能力。

4)支持生鲜食品配送“冷链化”和“便利化”。除了建设国家明确支持的农超对接冷链配送中心外,还可以考虑使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小型冷库,并仿照节能汽车的销售鼓励政策,对于冷藏保鲜汽车的购置也给予补贴。支持配送的便利化,不仅要进一步优化生鲜干线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更重要的是改进市内运货规定,提供运货配送便利化,制度成本最小化的物流环境,使绿色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附:“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内容

热点一:中央政府赋予流通业重要战略定位,一系列产业导向及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热点二:国内市场总体保持旺销态势,消费扩大的基础条件继续改善

热点三:网络购物延续“火爆”走势,经营“习惯”需要反思和规范

热点四:涉及流通业的两项税收改革政策出台,将助推行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热点五:大型零售企业加快自营模式探索,发展商业自有品牌将成为切入点之一

热点六:中小型商贸流通主体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政府多样化的扶持措施渐成体系

热点七:内外资零售商在华竞争呈现新格局,重视单店绩效的时代到来

热点八:农产品流通“提效降本”多有突破,“短链”流通模式成效初显

热点九:批发市场进入转型期,整合升级呈现一系列特点

热点十:商业地产总量过剩与结构失衡并存,物业房租持续猛涨成为商业企业沉重负担

热点的产生,严格遵照既定程序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具体评选过程中,首先组成专家评审组,组长由中商联专家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和中商联专务、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海飞研究员共同担任。专家评审组在初步划定热点范畴和具体问题后,提交给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160多位委员,征求意见、建议并做进一步修改,最终形成“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同时,中国商业联合会还邀请相关专家撰写了相应的评述报告。

专家评审组成员包括:中商联副会长兼专家委主任刘建沪,中商联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专家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傅龙成,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张家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战略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张育林,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中商联副秘书长、信息部副部长曹立生,北京市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赖阳,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运行处处长张豫军,商务部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司应用促进处副处长白海龙,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企业发展处副处长赵涛,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原司长张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中国商报社总编助理胡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办公室主任白冀民,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副总裁曾令同,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林诗慧,专家委副秘书长、中国商贸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郁迪,专家委副秘书长曹进堂、专家委副处长张斌、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研究经理陈素贞等。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介绍,热点中文版发布之后,活动协办单位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同时会向香港及海外媒体、商界人士发布英文版。本次活动得到中国零售业专业智库IBMG集团的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