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流通战略定位确立 具体政策亟待落实

来源:中商联专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01-10

中国商业联合会近日发布了“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该研究预测项目已持续十年,汇聚中国政、学、研、商各领域上百位专家的智慧成果,对中国商业领域及相关产业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引领价值,每一年的展望内容都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在今年展望报告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中央政府赋予流通业重要战略定位,一系列产业导向及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专家们认为,中国流通业的改革发展在历经三十多年波澜曲折、沧桑巨变后,2012年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其标志就在于:这一年,中央政府发布了两个关于流通业的重要文件。一个是《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另一个是《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规划》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专项子规划之一,也是国内贸易规划第一次享受国家级规划“待遇”;《意见》作为促进流通改革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其涉及方面之多、对流通业地位作用强调之重,也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所仅见。流通界资深人士说,一年之内由国务院发布两个流通业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文件,记忆之中还不曾有过,说明流通业在中央政府领导心目中确实摆上了重要位置。

而最令业内专家们感兴趣的,是两个文件中对流通业产业性质的表述。《规划》和《意见》都将流通业(国内贸易)称之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是继五十年前的1962年,中共中央提出商业是国民经济的“桥梁”后,由中央政府对流通业做出的新的战略定位,对于提升流通业的地位将产生现实和长远的影响。

专家们特别指出,流通业地位的上升有着深刻的客观背景。首先,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加快流通业的发展是必然之举。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常态化以及大力开发潜在的消费,都要求加快流通业的改革创新,而发展服务业、推进城镇化,也要求流通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和更高层次的提升。据统计,国内商品批发业、零售业、饮食业、修理业、运输业等传统流通业,占整个服务业产值的40%;而城镇化转移出来的农民,70%要靠流通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第二,从流通业的贡献看,被赋予这种战略定位也当之无愧。据官方披露的数字,2010年,流通业中仅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即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6%,是除工业外占比第二的行业门类;流通业税收占全国税收21.8%,远远超过其全行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至于有人认为流通业在税收上的贡献过度);流通业就业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8.2%,就非农产业的就业来说,流通业提供的就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举足轻重。

也有专家提出,把流通业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确实表现出中央政府对于流通业的高度重视。但是,这两个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与扶持政策严格对应的制度性规定,固有的轻商思想也不会因为有了新提法而很快发生改变;同时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两个概念在外延上也覆盖过宽,不具有唯一性。譬如,农业是更为政府所倚重的基础产业,甚至有“基础的基础”之说法,能源、原材料、通讯、交通运输、水电气等也都是为学界和政府认可的基础产业;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以科技为先导”,而按照中央政府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要求,2011年确定的七个新兴战略性产业未来也都要发展成“先导性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这两个定位性的概念所起的实际作用不必寄予过高的期待,当前应更多地关注两个文件对流通业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

专家们认为,《规划》的各项政策导向十分清晰,政府工作的重点也很明确,总体上不失为一个好的五年规划。但流通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顶层设计”应当更充分地强调市场机制配置商业资源的基础作用,更充分地尊重地方和基层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首创精神,而这两个方面规划似乎着墨不多。此外,规划保障措施中的各项政策则过于原则。业内人士说,以往的经验证明,“政策一原则,落实就扯皮”,据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商务部门未尽全力,而是未能取得有关部门的共识。

对于《意见》,专家们也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这个文件既重申了过去未能落实的某些既定政策,也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例如,关于连锁经营企业由总部统一纳税问题就是十年前提出的,但落实情况很差,《意见》再一次强调落实该项政策;又如,七年前国务院文件就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设立财务公司,但由于门槛过高落实情况不好,此次再一次重申该项政策,并增加了可以运用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规定。在新出台的政策中,专家们对新建社区商业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面积不得低于10%的规定,普遍表示了赞赏,同时认为,文件要求地方政府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安排各类大众化商业网点,从而使老的社区部分商业设施回归公益,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民生工程。《意见》在减轻流通企业负担方面的一个亮点是提出了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据悉,此项政策将于2013225日实行,总体降低幅度为23%,其中餐饮业和汽车销售刷卡费率降幅最大,达到37.5%。融资政策中,支持发展融资租赁、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是近年来各地流通企业在实践中的创造,开辟了小微流通企业(商户)新的融资渠道。税收政策中,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以及完善并落实家政服务企业免征营业税政策,也属于改善民生、支持大众化生活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其中前一项政策已基本覆盖居民“菜篮子”中的主要品种,后一项政策将支持市场需求潜力最大的生活服务业。

专家指出,2013年将是贯彻落实《规划》和《意见》的关键之年,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提高文件的可操作性。即对于《意见》中许多原则性规定,应由国务院办公厅协调相关部门逐条提出可以操作的实施细则,联署发文后交由各部门分工执行,防止文件“出了中南海,却无法落实到基层”。二是狠抓文件的执行力。除了要组织联合工作组对文件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外,对于未能执行文件有关条款的部门和地方,中央政府应启动行政问责,涉及法律的全国人大应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于行业反映强烈的某些问题,也可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注意文件中概念的使用。专家们发现,内贸行业、商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流通业、流通产业等名词在国家文件中经常交替出现,而表达的则是同一个意思,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混乱,体现国家文件的严肃庄重,建议以后在正式文件中统一使用一个名词。

附:“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内容

热点一:中央政府赋予流通业重要战略定位,一系列产业导向及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热点二:国内市场总体保持旺销态势,消费扩大的基础条件继续改善

热点三:网络购物延续“火爆”走势,经营“习惯”需要反思和规范

热点四:涉及流通业的两项税收改革政策出台,将助推行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热点五:大型零售企业加快自营模式探索,发展商业自有品牌将成为切入点之一

热点六:中小型商贸流通主体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政府多样化的扶持措施渐成体系

热点七:内外资零售商在华竞争呈现新格局,重视单店绩效的时代到来

热点八:农产品流通“提效降本”多有突破,“短链”流通模式成效初显

热点九:批发市场进入转型期,整合升级呈现一系列特点

热点十:商业地产总量过剩与结构失衡并存,物业房租持续猛涨成为商业企业沉重负担

热点的产生,严格遵照既定程序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具体评选过程中,首先组成专家评审组,组长由中商联专家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和中商联专务、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海飞研究员共同担任。专家评审组在初步划定热点范畴和具体问题后,提交给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160多位委员,征求意见、建议并做进一步修改,最终形成“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同时,中国商业联合会还邀请相关专家撰写了相应的评述报告。

专家评审组成员包括:中商联副会长兼专家委主任刘建沪,中商联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专家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傅龙成,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张家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战略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张育林,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中商联副秘书长、信息部副部长曹立生,北京市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赖阳,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运行处处长张豫军,商务部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司应用促进处副处长白海龙,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企业发展处副处长赵涛,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原司长张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中国商报社总编助理胡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办公室主任白冀民,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副总裁曾令同,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林诗慧,专家委副秘书长、中国商贸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郁迪,专家委副秘书长曹进堂、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研究经理陈素贞等。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介绍,热点中文版发布之时,活动协办单位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同时会向香港及海外媒体、商界人士发布英文版。本次活动得到中国零售业专业智库IBMG集团的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