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新常态下更需加快提升外贸竞争力

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12-15


较长时期以来,我们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塑造着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跨越。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对外贸易在出口商品结构、质量、效益、核心技术以及服务贸易发展等诸多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转向新常态,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原有动力加速弱化,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创新红利”和“体制红利”的充分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不平衡,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加剧我国出口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压力,限制我国出口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持续弱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别的国家的同类产品替代。此外,随着我国外贸总量规模的扩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货物贸易实现了新的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对外贸易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十分落后。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进出口贸易在明显高于全球水平的稳定增长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1990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在全球的排名为第15位,2000年提高到第8位,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1979-2013年年均增速达16.4%,上升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

(一)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全球货物贸易规模第一

改革开放头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扩大到1988年的1028亿美元。进入90年代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货物进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04年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跃上新台阶,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2万亿美元,成为对外贸易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横向比较看,我国对外贸易从1000亿美元迈上1万亿美元台阶,只用了16年时间,而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5年,日本、英国均用了30年;从1万亿美元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我国仅用了3年,美国、德国均用了8年。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4年翻一番,是100多年来首次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从出口看,我国货物出口额由1978年的9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2096亿美元,年均增长16.8%2009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我国货物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9%1990年的1.8%2000年的3.9%增加到2012年的   11.1%

2013年我国货物出口规模达2.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总额的 24.1%,出口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提高到目前12%左右的水平。通过出口,我国一方面实现了现代管理水平、生产制造技术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充分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商务部估计,我国对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世界从中国制造中得到了消费品、生产资料和设备供给的有力保障,获得了价廉质优、多样化商品的选择机会。

从进口来看,2013年中国购买了其他国家(地区)近2万亿美元的产品,相当于全年GDP19.6%。通过进口大宗商品和高新产品,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消费和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为世界各国(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20012013年期间,我国进口累计达到13万亿美元,全球贸易新增需求中大约13%来自中国进口增长的贡献。  

应该看到,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比上年增长7.6%,尽管这一增速与改革开放35年来平均16.4%的增长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仍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2.1%5.5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实属来之不易。

(二)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出口商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结构逐渐改善。1980年,按SITC分类,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均为50%1985-1990年,我国初级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50.5%迅速下降到25.6%,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49.5%上升到74.4%,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9.9%下降到2013年的4.9%,工业制成品比重由90.1%上升到95.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由44.6%上升到2013年的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则由17.5%上升至29.9%

与此同时,进口商品构成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6%。随着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2003年以来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明显下降走势,2001-2013年这一比重在65.1-83.3%2013年,初级产品净进口6468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净出口8103亿美元,所占比重下降到57.3%

综上所述,短短的30多年时间,我国从一个贸易额很少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这一巨大成就不仅对中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林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贡献巨大。

二、外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从多因素分析,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虽然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出口商品结构、质量、效益、核心技术、单位出口能耗物耗以及服务贸易发展等诸多方面,还面临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商品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对我国出口创汇、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过高,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增值率较低,对相关产业带动性不强,技术外溢效应有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1%1990年上升到40.9%1996-2007年均达到50%以上,其中1997年和1998年均达到56.9%2009年高达48.8%。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出现趋势性下降,但2013年仍达39%,下降速度仍显缓慢,表明我国出口的产品仍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底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这一环节多数属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

(二)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比重较低

如果以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分类,我国和贸易强国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增加,全球贸易结构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提升的方向变化。2000年以后,一些贸易强国的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上都高于65%,如2009年世界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为69.8%,高收入国家为69.8%,中等收入国家为58.8%。尽管我国制成品出口比重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相比这下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中竞争力最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偏高,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比重较低。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尽管在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主要增长仍然来自于纺织、服装、鞋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很大,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2013年在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以及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出口总值所占比重仍高达20.9%。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于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的投入,而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欠缺,主要表现为多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199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仅6.8%1998年为11%2000年为14.9%2001-2013年比重为17.5-31.4%,均未超过三成,2013年为29.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2009年降低1.5个百分点。因此,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远未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导产品。

(三)外资企业出口占比过高

30多年来,外资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导力量。1981年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仅  0.1%1990年为12.6%1991-2000年所占份额由16.8%提高到47.9%。我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出现快速增长,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幅提升,2001-2011年十年间所占比重均超过50%,其中2005年高达58.3%。近两年随着出口增速放缓,出口份额分别为49.9%47.3%,高于国有企业的12.5%11.3%,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

   (四)出口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

多年来,我国贸易区域趋于多元化,但仍然集中于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大部分在亚洲和北美、欧洲,其中亚洲占50%左右,而北美和欧洲一直占20%左右。出口大多集中在欧盟、美国、东盟、香港等10个国家或地区,2013年这10个国家或地区所占比重达72.7%。我国出口商品分布的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并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容易被他国(地区)牵制或受经济冲击的影响,加剧市场风险,导致外贸增长的不稳定性。

   (五)出口附加值水平偏低

2013年尽管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达到57.3%29.9%,但由于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高技术产品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度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六)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偏小

伴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服务贸易规模扩张较快,2003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突破3000亿美元,2012年达4706亿美元。2006-2012年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之和)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2012年这一比重为10.5%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在全球的排名由2006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与货物贸易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相对滞后。2012年,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仅为5.6%,是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的一半左右。

三、多因素叠加将影响未来外贸增长速度

当前,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国求发展、求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围绕国际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科学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要求更加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全面审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还有一些方面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国内外的一些因素叠加将影响未来外贸增长速度。

   (一)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中,我国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频频效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及的产业在不断增多。尤其是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想方设法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加以限制,极力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

(二)出口比较优势减弱,将逐渐影响国际竞争力

由于加工贸易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决定了产品在国际上只能以较低价格销售。而近年来国内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导致出口成本大量增加,挤压了盈利空间,产品提价空间有限,将直接降低出口竞争力。

1.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低成本优势不断减弱。过去30多年,我国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较多的加工贸易订单,进而在加工贸易下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起点和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

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6.3%7.5%9.7%9.8%。从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