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09-09
(七)流通企业工商指数:高速流动性产业
从流通企业工商指数来看,流通业属于高速流动性的产业,流通企业呈现出高新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特征,企业的平均寿命相对较短。这表明流通业行业门槛较低,很容易进入,因而行业内竞争也比较激烈,不规范行为屡有发生。对于该行业的发展来说,关键在于兼顾吸纳就业和可持续成长,合理掌控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使经营者有序进入、有序推出。
1.企业新生率
企业新生率反映每年新注册流通企业的占比。流通企业新生率=企业当年新设数量/企业年初存续数量。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利用当年流通企业增加数量与年末流通企业的总数之比来代之,依据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的数据,计算得出企业的新生率数据可知,近年来流通企业的出生率数据较高,在10%以上,2011年这一比例为13.7%(表74略)。
2.企业市场退出率
企业市场退出率(企业死亡率)是指退出市场的流通企业数与年初总的流通企业数之比,其中企业退出市场是指企业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或被工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后,不再从事经营活动。
依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初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退出的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最多,达到了142.84万户,占退出市场企业总量的36.2%,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如制造业退出市场数是67.43万户,占退出企业总量的1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第三位,占退出企业总量的9.7%。
3.企业平均寿命
企业平均寿命是企业平均存活时间,为某一时段退出市场企业寿命总和与退出市场企业数量总和之比。从全国水平看,50%的企业年龄在五年以下。截至2012年底,我国实有企业1322.54万户。其中,存续时间5年以下的企业652.77万户,占企业总量的49.4%,近五年退出市场的企业平均寿命为6.09年,批发和零售企业的平均寿命相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6.38年,位于全国的中间水平(表75略)。
此外,大部分行业企业的生存危险期为第3年,企业成立后3-7年为退出市场高发期,即企业生存时间的“瓶颈期”。2000年以来新设立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呈倒“U”型分布,即前高后低、前快后慢态势。企业成立后的3~7年死亡率较高,随后渐趋平缓,为企业生存的“瓶颈期”。
对批发和零售业来说,企业危险期更短,通常为第三年,企业进入第1年就面临转折点,由此也可以看出批发和零售业的高速流动性和死亡率(表76略)。
从国际上看,美国《财富》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能存活5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贝塔斯曼(Bartelsman)等人通过对10 个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20%-40% 的企业在最初两年之内就会退出市场,40%-50% 的企业可生存7年以上。大部分情况,1 年之内大约有5%-10% 的企业离开市场。
4.行业性质:高速流动产业
根据流通企业的新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确定其行业的性质,分为高新生率、高死亡率,高新生率、低死亡率,低新生率、高死亡率,低新生率、低死亡率等行业性质。据此,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状况。
综合分析企业新生率、死亡率,可知批发和零售业为高速流动产业,其企业新生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这说明了批发和零售行业门槛较低,很容易进入,但同时行业内竞争也比较激烈,企业死亡率也较高。对于流动性比较强、死亡率比较高的行业,要规范市场秩序,使经营不善者有序退出,净化市场环境。
(八)商品市场化水平日渐提高,市场壁垒问题依然存在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基本建立起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新兴服务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多门类,多成分的市场体系。商品市场不断完善,商品市场化比率日渐提高,商品市场价格形成中政府定价比例逐渐下降,商品价格绝大部分随行就市由市场形成和决定。不仅如此,流通行业也日渐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其中,民营资本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比例也日益增加。但是,在整个商品市场发展进程中,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严重,行政垄断、地区封锁较为普遍,区域间的市场受到人为阻断,省际市场的分割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地方政府设置了这样那样的关卡壁垒,使得统一的全国市场受到行政阻隔,市场壁垒仍然较高。如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消除人为的市场分割,真正建立统一市场已成市场化改革的紧迫任务。
1.商品市场贸易程度日渐提高
1978年改革开放来,中国商品市场发育程度不断完善,几乎所有商品都进入到市场交易,商品市场化比率日渐提高。以农产品为例,2007-2012年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逐年提升,一些农副产品的商品率甚至达到了100%。稻谷、小麦、玉米等三种主要粮食的商品率也从2007年的67.5%上升至2012年的85.14%,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其中2012年玉米的商品率甚至高达96.3%。花生、油菜籽两种油料的商品率2012年也达到82.04%,棉花、烤烟、甘蔗、甜菜、桑产茧农副产品,以及苹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商品率则接近100%(表77略)。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品市场贸易程度日渐提高。
2.民营资本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中国商品市场化的改革,不仅体现在实物商品的市场化程度,民营资本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比例也日益增加。近年来,商贸流通行业日渐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其中,民营资本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国内私营零售企业资产所占比例从2006年以来迅速增加,2006年这一比例仅为7.9%,2011年增长至26.9%,成为了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加上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非国有成分所占比例达到41.7%,而在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企业形式中也有大量的民营成分。广义上看,民营资本在零售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表78略)。批发业同样呈现类似的特征,2006-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业中,私营批发企业资产所占比例也增长明显,从2006年的5.3%增长至2011年23.7%,已然成为了批发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加上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以及内资企业中其他合作制企业中的私营成分,民营资本在整个批发业中的比例也将超过一半(表79略)。
3.市场价格形成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价格制度改革逐渐向市场化推进,商品市场价格形成中,政府定价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市场定价的比重逐年上升,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绝大部分随行就市由市场形成和决定。
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零售、农产品收购还是生产资料销售中的商品,1992年以来,市场定价的比例逐级上升,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定价比例不断下降,2008年90%以上的产品都由市场定价,上述三类商品中各自由市场定价的比例为95.7%、97.2%和92.6%(表80略)。
4.商品市场整合指标
商品市场整合程度反映的是不同区域间商品的价格指数,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量。尽管我国商品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严重,行政垄断、地区封锁较为普遍,区域之间的市场受到人为阻断,省际市场的分割问题依然存在,许多的地方政府设置了这样那样的关卡壁垒,使得全国统一市场受到了行政阻隔,市场壁垒仍然较高。根据樊纲等人(2007)对中国市场化指数的研究,2005年至2007年我国在减少商品市场上地方保护指标分别为9.72,10.42,10.62,尽管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地方保护的投诉案件仍然在持续上升,商品进入障碍依然存在。
地方垄断和行政干预的存在,使得国内统一市场被人为切割,分销渠道被行政划定的边界阻断压抑,被种种行政隶属关系封闭禁锢,分销渠道被切割得零零碎碎、难成体系,产供销辐射半径被大为压缩,商品很难无障碍高效流动,导致市场化、横向性、有实力的商业企业稀缺,严重弱化了市场应有的资源配置效能,增加了巨大的额外交易成本即体制性成本。如市场壁垒所发生的额外成本,自主经营受到干扰、不当干预所发生的额外成本,竞争不公平不充分、不平等交换所发生的额外成本,消费者自主选择受到阻碍所发生的额外成本,商品和要素无法自由流动所发生的额外成本,商业欺诈诚信缺失所发生的额外防范成本。而无端的高额体制性成本,推高了商品价格,增加了城乡居民负担,极大伤害了国计民生,损害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消除人为的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市场已成为市场化改革的紧迫任务。
(九)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日益增强
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日益重要。根据樊纲(2007)的研究,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程度也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5.2上升至2007年的9.1。这从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也可以看出。201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543,338件,解决505,304件,投诉解决率93.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6,843万元,各级消协组织支持消费者起诉1,101件,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215万人次,较好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在消费市场环节中,消费者不满意的问题集中在质量、售后服务、营销合同、价格、虚假宣传、安全、假冒等方面。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2012年消费者的投诉问题中,质量问题占51.6%;售后服务问题占 14.2%;营销合同问题占10.6%;价格问题占5.4%;虚假宣传占2.0%;安全问题占1.7%;假冒问题占1.4%;计量问题占1.4%;人格尊严占0.3%(表81略)。
在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商品类别中,通讯类产品最多,2012年多达42768件,其次是服装、食品、视听产品等。而在消费者投诉的服务类别中,位居前列的是媒体购物、移动电话服务、网络接入服务等类别(表82略)。
(十)流通方式:日益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
现代技术深刻影响着流通产业,推动了流通方式演进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专业物流配送、各种产品对接模式等日益涌现,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进一步推进流通方式创新,流通产业的现代化程度日渐提升。第一,流通业连锁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连锁企业门店数、销售额等增长显著。第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产业形态。第三,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日渐提高。第四,产品直销模式、农商对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等现代流通模式纷纷出现。与此同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与其他行业和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先进与落后的流通方式并存,如何推进流通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也是未来的关键议题。
1.现代连锁经营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连锁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2011年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增至19.578万个,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49万人,其中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从2007年的23762.11亿元,增至2011年的50253.31亿元,其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在16%以上(表83略),2012年更是增至19%,连锁经营成为了当前零售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连锁经营方式覆盖到各个业态,包括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商店、专业店、加油站、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和厂家直销中心。其中专业店商品销售额所占比例最高,为45.6%,其次是加油站商品销售额,所占比例为31.3%,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商品销售额所占比例位居其后(表86略)。
连锁百强企业发展迅速,销售规模和百强入围门槛增幅明显。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门店总数达到9.4万个,同比增长8.0%,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百强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其中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1240亿元的销售规模位居中国连锁百强榜首,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康成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大润发)位居其次,百强连锁企业最后一名的销售额为33亿元,比2011年最后一名的25亿元提高了30%。
但值得注意的是,连锁企业经营效益有所下滑,连锁零售企业单店效益有所下降。2012年百强连锁企业中,半数企业利润增幅在0%-5%之间,利润出现负增长或亏损的企业明显高于往年。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年对典型连锁企业调查后发布的主要业态门店基准数据,在连锁零售企业单店中,百货业态的营业面积、员工总数和销售额均高于其他业态,但是在经营绩效方面却低于其他业态;毛利率方面,便利店高于其他业态,为 17.2%,而百货仅为14.3%;平米效率方面,便利店也是最高,为4.2万元/平方米/年;但人均劳效方面,大型超市最高为91.3万元/人/年,百货其次为67万元/人/年(表84略)。总体上看,与2011年相比,连锁零售企业单店的经营面积、销售规模、盈利能力有小幅下降。
2.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但是与其他行业和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相对不足。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在其所调查的中小企业中,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为84.4%,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为77%,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或即时信息的企业比例为44.2%,使用过网银的企业比例为52.9%。尽管这一水平较高,但是仍然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方面,在所调查的中小企业中,2011年大约有34.5%的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拥有网站或网店,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一数据仍然相对较低,甚至低于全社会的总体水平(44.3%)。在线销售企业比例方面,批发和零售业的比例较高,在调查的中小企业中有23%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开展了在线销售活动,有24.1%的企业开展了在线采购活动,而在线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比例也达到了20.8%,但这一数值仍然低于社会的总体水平
(21.2%)。企业在线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比重则达到21.9%,高于社会总体水平(19.2%)(表87略)。
商贸流通业信息化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根据商务部《2012年度零售业发展报告》,2012年法人企业通过POS刷卡销售额比重达11.6%,占整个零售业销售额的 9.3%,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70%以上的连锁企业建立了前台POS系和MIS、ERP管理系统,53%的企业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