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对外开放

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5-03-27

商务部内贸专家委员会主任、商务部原部长助理  

  今天,我向各位介绍一下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对外开放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改革应当说至今已经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农产品改革的序幕。所以,中国的农产品应当说是中国最早进行改革的领域。但是,农产品市场的对外开放相比改革来说是向后推迟了一些。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才开始进行全面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那么,为什么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中间存在这样一个时间差呢?这主要是由农业和农产品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有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供应是最刚性需求,任何国家都是要让人民吃饱饭为最重要的执政目标。同时,农产品的价格又是最基础的价格,对中国而言,中国的CPI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都是随着农产品价格而变,农产品价格升高之后,整个消费价格都要升高,从而牵动了一系列商品的价格,而农产品价格又是最敏感的价格。另外,农产品安全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商品,而与中国的农民和工人、知识分子、公务员各个阶层相比,农产品的生产者在国内是最弱势的群体,社会地位、话语权都相对弱势。这些特点不但中国有,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共有的。因此,不论经济是否发达,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农产品市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包括美国、太平洋的合作组织和环大西洋的合作组织谈判中,农产品市场价格开放仍然是谈判的焦点之一。由此看来,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之所以晚于对内改革,其具有复杂的经济原因。

  前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要求“以开放促改革”,这对中国下阶段经济发展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开放型经济这样一个新的体制。同时要以开放来促进改革,并且明确指出要放开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即农产品市场开放属于商贸物流,这个领域要明确放开,要进一步开放,或者说基本上取消各种限制,列入到优先开放的领域之中。

  中国的农产品开放大体上应保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贸易

  第一个开放的领域就是农产品贸易。中国是传统上的农业大国,基本上实行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而且农产品长期以来是传统的优势出口产品,包括中国一些蔬菜、水产品,粮食是进口出口互相调剂。但是,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进口国,而且品种数量也逐步增加,比如说中国原来进口大豆的数量很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大豆之外,中国的玉米也开始大量进口,主要是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中国的小麦进口数量也开始增加,刚开始为了解决品种的问题。现在进口小麦数量也越来越多。大米进口的增长速度比较快,以往进口泰国、越南的大米,现在连日本价格比较高的大米也开始进口增加,因为国内有这样的需求。

  2013年中国的农产品出口671亿美元,进口达到了1180亿美元,逆差是509亿美元,去年1-11月农产品出口642亿美元,进口1102亿美元,逆差仍然达到了460亿美元。从去年全年看,与前年大体持平。去年以来很多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所以如果从进口数量来看增加的幅度还要更大一些。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很有可能也要变成一个常态。农产品进口之所以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市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并不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主要还是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在进出口贸易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是耕地面积影响,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的进程,耕地面积实际是有所减少的,尽管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随着城镇的开发,一些比较好的土地被占用,这样由于耕地面积的影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另外一个是供求结构的影响,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种、数量、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国内很多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进口的数量和品种受供求影响也在增加;第三个是贸易谈判的影响,因为中国正在实行自贸区战略,和很多国家都在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而在这种谈判中农产品市场开放是很多国家对中国提出的要价,其中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他们都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农产品的关税。因此,随着这种贸易谈判,随着自贸区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工业品出口条件将越来越好,但反过来我们相对也要进行一些利益上的交换,就是我们在农产品进口方面也要做出一些让步,这样才能达到互惠互利。当然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场价格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农业生产率还比较低,中国的农产品在很多品种上没有价格优势,甚至是价格劣势,一些国家的农产品运到中国的口岸,他们的价格到岸价实际上还要低于中国过口的收购价,在这种价格下,在市场起支配作用的情况下,农产品的进口数量一定还要增加。我想这个也应该理解为一种常态,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农产品进口的增加恐怕也是一种新常态,所以我们还要适应这种情况。

  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同样也给我们的批发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商机,现在中国国内很多批发市场中已经开辟了一些进口产品的专门的摊位、柜台,而且数量也在日益增加。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进口农产品的数量也要增加。比如中国是传统的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的年均消费目前都保持在世界前列,生猪存栏、生猪屠宰量都保持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猪肉也开始进口等等。既然提到价格因素,我们必须要看到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常态了,主要原因因为城郊土地面积减少,中国很多农产品运输距离达到了数千公里,这样必然要增加成本,而且损耗也很严重。同时中国目前很多种子、化肥、运输的燃油对外依存度都很高,进口价格上涨也会影响到国内。另外,中国国内最近几天连续提高了城镇的最低工资,这样就波及到农业劳动力人工的成本,现在很多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雇佣农业劳动力的工资实际上都在逼近成本价格。同时公益性设施比较缺乏,政府调控缺乏抓手。这些原因使得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常态,所以这个因素也必将影响到今后中国农产品的进口。

  二、农产品流通的模式创新

  中国开放的第二个领域是农产品流通的模式创新。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个流通大国,但是中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还比较传统,相对于很多国家来讲还是落后的。所以,我们的开放不光是要引进商品,同时也要引进新的流通模式。向国外的一些农产品流通经营者学习、借鉴,引进他们先进的流通模式创新。中国经济正在打造升级版,我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要打造升级版,这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版最根本的要求,或者最基本要求是什么呢?一个是由传统的组织农产品交易转变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批发市场不但是一个交易平台,同时还是一个信息平台,承担着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功能。由传统的实现农产品价值转变为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现价值的场所,要延伸产业链,比如包括仓储、加工向零售延伸、向生产延伸,把产业链拉长,增加批发市场的附加值。现在世界贸易中已经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价值链的概念,习近平主席在去年的APEC会上,反复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意思是不但要看它的交易量、贸易量,要看价值链,找到增值部分到底是在哪里。另外要由传统的满足市场需求,转变为发掘需求、创造需求。不但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卖什么,还要培育消费者需求,来创造一些需求。比如引进一些新的品种,新的农产品使很多消费者原来不认识、没见过的商品,在品尝之后觉得很好,这样转变根本需求,我们应当向国外批发市场学习,特别是国家全国城贸联又和西班牙、美国等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应当向国外批发市场学什么呢?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认为一个是经营目标要创新,比如说公益性或准公益性,这个概念在国外不是一个新概念,国外很多市场都是带有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市场,但在中国这是一个新概念,我们最近两年才提出来要培育建设公益性的设施。那么,什么叫公益性?什么叫准公益性?它们和市场经济、和市场发挥决定作用如何协调发展?这里面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学习、讨论的问题。另一个是管理方式要创新,我们在批发市场管理上应当说几十年延续不变,缺少创新,比如说立法,日本的《中央批发市场法》早于批发市场的出现,在还没有批发市场的时候就已经先立了中央批发市场法。但是中国呢,批发市场已经搞了几十年了,到如今没有一部专门的批发市场的法律,包括行政法规,所以这个需要加强、需要学习。第三个是规划,现在的批发市场没有全国的规划,只有各地的规划,所以导致一些重复建设、物流不合理现象凸出,这些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有几十年的经验,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规划。第四个是管理机构的非企业化,中国目前的批发市场管理机构完全是企业,企业建、企业管。但是,在国外一些重要的批发市场,管理机构是非企业化的。那这种情况到底适不适合中国的实际,也需要研究、需要探讨,也需要我们来学习。

  中国需要开发的是交易方式的创新。中国的批发市场不管规模大、规模小,交易方式基本上都是对手交易,可以说就是扩大的农贸市场交易方式。在国外这是不一样的,比如国外很多批发市场的拍卖方式,另外,在国外很多大型批发市场中的竞争是有限的竞争,引入的批发商数量是有限制的,在中国目前都没有采取这种方式。那么到底是我们中国特色有优越性,还是其他国家的交易方式有优越性。这个问题也需要在中外交流中进行研讨。还有建设模式的创新,就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都是依靠社会投资、企业投资。一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政府财政有一定投入。这方面国外也有很多的经验,都需要我们批发市场学习。全国农贸联今天签订的两个合作协议中,也包括了引进、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这是中国批发市场或者中国农产品交易下一步对外开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近两年,中国在这几方面进行了一些突破,各地都在采取各种方式探索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比如,北京市政府出资收购了新发地批发市场的部分股份;宁夏安排了财政资金在全自治区各个县区各建设一个政府主导或者控股的农产品市场;河南周口采取减免城市配套费等行政收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青岛在城市新建和旧城改造的居民小区都规划规范地配件一定的商业面积、开发公益性的农贸市场;上海市建立了“绿叶菜价格保险”(因为上海消费者非常爱吃绿叶菜,他们认为不吃绿叶菜就不叫菜,所以没有绿叶菜是不行的。所以上海建立了绿叶菜的价格保险,政府对保费进行补贴)。这些只是我们了解到的一些方面,说明中国政府最近两年来也在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的创新。但实事求是地说,和很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也希望全国城贸联能够承担起一个桥梁作用,更多地引进、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农产品流通的经验。商务部和财政部去年已经开始支持在深圳、北京等地开展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试点,支持新疆、陕西、贵州等地开展跨区域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创新,探索市场化的模式,叫“以资金换机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以财政投入资金换取市场机制,一种新的机制。我想在座的很多批发市场可能已经纳入到这个试点范畴,没有纳入的也希望能够比照这个精神进行借鉴。这个具体是怎么支持呢?就是对公益性的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政府的股权投资为主,贷款贴息为辅。以往都是给一点补贴或者贷款,现在改成政府股权投资为主,试点省份可以选择依托国有资本投资农产品流通运营公司,设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或者采取公私合营(PPP)的方式来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现政府持有“金股”或者控股。我们觉得也不一定非要控股,这也是国外的经验,什么叫“金股”呢?就是股份不控股,不占多少,但是有特殊的权力。对持有“金股”或者控股的市场,政府在市场搬迁、上市、变更属性等重要事项中具有一票否决权。就是政府控股也好、金股也好,并不干预市场运营,他只是在个别方面,比如说市场搬迁、市场上市、变更属性,在这些方面具有一票否决权,政府不参与市场的经营管理。国有股权的收益也不回收财政,而用于返回补贴、公益性功能运营。但是这只是一个设想,去年刚刚开始试点,这个方案是否现实可行,还要看试点的经验,也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建议。

  另外,要整合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现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对农产品流通有一些资金,应该整合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建立农产品流通的产业基金,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额不低于资金募资总额的30%,保持一定的比例,这样有一定的话语权,基金委托专业管理团队,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地方政府制定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对基金运营的监督指导,确保基金的经济效益和公益效益。基金投资要严格限定在农产品流通,这些钱不允许挪作他用。其中,投资于公益性农产品项目流通的比例不能低于年度总投资额的60%,就是不能集中以后搞房地产、搞股票、搞期货等,试点是想通过公益性投资,通过建立农产品产业基金来进一步扶持中国的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对于跨区域的设施建设以贷款财政贴息为主,这个与公益性设施不一样,是以贷款财政贴息为主,同时也鼓励参照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方式,对大型的农产品流通设施也进行政府的股权投资。这个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支持综合性的加工配送中心和产地集配中心。要发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产销与供应链、物联网、互联网协同发展,要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省级公共信息平台等等。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这些方面。这些与我们目前批发市场的经营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三、农产品的物流技术和设施

  中国需要开发的第三个领域是农产品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个弱项,是一个短板。中国的物流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物流的市场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比重不到25%,比例很低,一些发达国家都超过了75%。同时,我们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落实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的冷链运输设施缺乏,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现象经常发生。另外,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就是农产品进城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供与求、车与货、货与库对接不上,中国车辆空驶、空载率高达30%-80%,是欧美国家的3倍到8倍。我们物流企业都是分散的,小规模的,信息又不通畅,所以空驶率非常高。这也是造成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成本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在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方面,物流设施,特别是冷链运输方面也是我们下一步对外开放、引进合作的重要方面,引进过程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的重点领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个是农产品的产地集配中心和产地批发市场的预冷设施,目前中国的批发市场产地和销地相比,销地批发市场还是比较完备的,设施也是比较好的,这主要是一些城市的政府,为了保证城市的居民供应,下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反而是产地的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集配中心,由于当地农业生产者资金比较缺乏,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个领域是农产品的源头,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是事半功倍,在后期进行投资是事倍功半,从产地运出来之后就开始变质,销地再有冷库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应当在这方面进行加强。当然,不但是引进外国资金,包括我们中国的社会资金也应当向这个领域倾斜。另外是农产品的冷链运输的设备,几千公里的“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必须要有相应的冷链运输设备,而现在这方面的设施是非常缺乏的。很多都是采取的土办法,加冰块等等,这样保证不了新鲜度和质量。所以,农产品的冷链运输设备下一步也应当进行增加投入。除了政府投入之外,包括社会投入、外资投入,都是一个重点领域。再一个是集散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常温保鲜库和低温预冷库,我们在集散地或者销地批发市场都建了仓库,但长期以来,中国冷库中-18度冰冻冷库占得比重很高,而常温和低温库占得比重比较低。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生活习惯和我们物资匮乏造成的。现在这种低温库、超低温库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了,集散地和销地特别需要建一些常温的,比如0-4度,仓库中应当还是低温冷库占得比重很高,这方面需要进行投资。

  听一个日本朋友向我讲过,他们希望向中国推销像集装箱一样的运输车,集装箱车头可以卸下来,本身带有一定的动力,可以拉到地头,在地头收完菜之后可以放在集装箱里面稍微预冷一下,大大增加了保鲜和运输的时间。所以这几个方面都是下一步开放的重点。

  这张照片是二十年前在日本访问的照片,这是日本的一个村,村子里有一个预冷设施,很简单,是一个预冷库,还有一个传送带,就是进行一些商品的简单分拣。当时我感兴趣的是日本在二十年前,在村里面,在产地就有这种预冷设施,还有一个分拣包装的传送带,是按照大小品种分类装箱。同时还有事业费,这个资金来源中补助占了百分之九十七八。这个补助是来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补助、农协的补助,自筹只占了百分之二三。这张照片带回国内,当时把它送给了温家宝总理,并告知日本在二十年前村庄就有预冷设施,而且政府补贴这么高的比重。这个也是最后促成了中国政府决定要开展公益性的农产品设施的原因之一。

  最后,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了三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此文根据作者在“第六届亚太批发市场大会行业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