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11-05
丁俊发
2014年5月17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级会议在青岛举行,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到高度一致。会议发表了《2014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青岛声明》、《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单独声明》,同意制定《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路线图》,批准了《促进亚太地区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蓝图》和《全球价值链中的APEC贸易增加值核算战略框架》,会议还通过了《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倡议》,《建立APEC供应链联盟倡议》、《APEC海关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战略框架》,同意推动建设亚太绿色供应链网络,致力于提升亚太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会议同意继续致力于打通阻碍区域供应链联接的阻塞点,如期实现2015年前将区域内供应链绩效指数提高10%的目标,会议还批准了《APEC促进贸易投资发展的能力建设战略计划
》,同意制定《亚太经合组织互利互通蓝图》等等。
亚太经合组织,重点关注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就要求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促进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合作,实施经济创新发展,加强全方位基础设计建设和互利互通建设,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这次会议,我非常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促进全球价值链与供应链合作。
第二,建立APEC供应链联盟。
第三,建设亚太绿色供应链网络。
第四,打通阻碍区域供应链联接的阻塞点。
第五,如期实现2015年前将区域内供应链绩效指数提高10%的目标。
从以上五点可以看到,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是全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供应链绩效指数,即LPI,这是世界银行自2007年以来每两年发布的一个全球性指标体系,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供应链水平。最新发布的是2014年的,但还没有看到全文,我只能从2012年发布的指数作一个大致的分析,希望引起全国物流界的高度关注。
1. LP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国内物流水平与参与全球供应链能力的一个国际性指数。
2012年参与的有全球155个国家与地区,有6个指标构成:一是海关和边境管制机构清关的效率;二是贸易和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三是安排具有竞争性价格货运的便利性;四是物流服务的竞争力和质量;五是追踪和追溯货物运输的能力;六是货物运输在既定或预期时间的到货率。对这些指标,世界银行设定了一套调查与分析的运作模式,尽量做到客观、公正、透明。由于设定的样本物流企业大都与进出口贸易有关,所以有一定局限性,但可比性强。世界银行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标是可变的,2012年就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2. 中国大陆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名26位,处于第二梯队,既反映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取得的巨大进步,又反映了中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2012年的LPI,前十位的是:新加坡,中国香港、芬兰、德国、荷兰、丹麦、比利时、日本、美国、英国。中国台湾处于19位,中国大陆排名26位。在六大指标中,第一指标中国排30位,第二指标为26位,第三指标为23位,第四指标为28位,第五指标为31位,第六指标为30位。在金砖四国中,南非23位,巴西45位,印度46位,俄罗斯没有进入调查系统,应该在中国之后。
3. 在2012年的调查分析中,世界银行认为,以下七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别是综合运输体系,这是供应链绩效指数的基础;二是物流服务水平,核心物流提供商的服务和竞争力,是国家整体供应链绩效的另一半;三是海关和边境手续效率,这涉及到交易所用的时间节约;四是物流环境的优劣,包括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府效率,是否存在腐败性支付等等。五是区域贸易便利化和一体化水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实现广泛的信息共享;六是供应链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物流必须提上日程;七是软硬件同步发展,经验表明,软硬件干预措施,可以互为补充。
4. 世界银行认为,各个国家全球供应链的打造,要用两只手,除了让市场去优化配置资源以外,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并列举了一些国家的改革措施。
从整体看,发达国家一般由运输主管部门主导,发展中国家一般有商务与经济主管部门主导。世界银行特别指出,2011年,美国设立了供应链竞争力委员会,每年发布总统的美国供应链年度报告,中国专门设立物流发展的协调机构,还有南非、印尼、马来西亚、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做法都值得肯定。
5. 世界银行每两年发布的供应链绩效指数,是推进各个国家与地区发展现代物流,推进全球供应链体系构建的重大举措。
世界银行每两年发布的供应链绩效指数,是推进各个国家与地区发展现代物流,推进全球供应链体系构建的重大举措,已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中国不仅要在物流总成本,以及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第三方物流市场占物流市场的比例,物流业增加值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在供应链绩效指数上也要加快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经验,加速实施国家、产业、城市、企业供应链战略,为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