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11-03
魏 杰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已经历了30多个年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惨痛的教训。现在已进入社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已到达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下一步深化改革与经济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将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是依靠低成本生存和发展的,但自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的总体生产成本正在急速上升,我国经济开始进入高成本时期,这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能源价格上升;
第二,原材料涨价;
第三,交通运输趋紧;
第四,土地和环保成本提高;
第五,第一轮人口红利已基本消失,带动人力资源价格上涨;
第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出口需求受阻。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带来资源约束、成本约束、生态约束,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与质量。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政府也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手段。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原来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的增长方式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并重的增长方式,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千方百计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
第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技术进步。只要能给企业带来新价值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要把核心创新与非核心创新相结合。国家是科学创新中心,企业是技术创新中心,组织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中国千方百计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有很大的问题。从短期来看,两个产业的问题最严重:一个是房地产业,一个是服务业。对这两个产业进行调整是短期内最能够发挥作用的。房地产业背后是一个利益问题,它根本不是一个价格平均的问题,我们现在搞绝对化、“一刀切”是不行的,应该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我国的服务行业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发展会十分迅速。在这一背景下,以服务为主导的产业供应链发展成为典型。实践证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进而再向提供服务解决方案转变,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产业呈现出以服务为主导的发展新趋势。
从中长期来看,结构调整也是两个产业,一个是制造业,一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两个产业对中长期增长有巨大意义。从制造业来说,我国现在仅仅是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而不是现代制造业强国。现在制造业市场已被美国和欧盟这两大经济体瓜分。从未来增长角度来看,必须重视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才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从销售产品到销售服务,通过服务创造差异化优势,最终是通过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越来越多优秀的生产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
向“以服务为中心”
过渡。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最为明显的是通信产品,某些信息产品也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进行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以服务为导向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务进行“外包”。
另外,一个中长期要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七个方面。从中长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战略性的又是新兴的,在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都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因为当今世界的产业发展需要站在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考虑,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所验证的。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供应链管理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整个过程中,上下游所发生的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关的所有活动。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的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面临着“牛鞭效应” 困境,这个现象在中国很普遍。这是结构性的问题,是供应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的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市场需求的一点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骚扰却是放大的。这就要求我国的传统制造业从重视产品转向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敏捷性与可视化。
为了克服资源约束、成本约束、需求约束,我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建立协同供应链,降低内外部供应链成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采购、仓储、运输和配送等过程的有效规划、控制与管理。我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从产品整合到上下游企业整合;第二,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到社会资源整合;第三,从注重市场价格到注重价值链;第四,从设计产品到设计与优化流程;第五,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第六,从单个企业管理到整个供应链协同管理。但从总体讲,中国的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还比较落后,要引起经济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专业、更全面地介绍国际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成功实践,总结中国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介绍各行各业一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秀案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顾问丁俊发研究员组织知名高校、科研单位、优秀案例企业参加,每年编写一本《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为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权威性的资料和知识。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图书,它填补了我国供应链管理类图书的空白。
(此文是作者2014年2月为《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写的序,标题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