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10-20
樊 纲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惊心动魄,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没有引发像1930年那样的全球大萧条。2010年,中国率先复苏,世界各国也开始出现企稳迹象。但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所以这个复苏过程相当漫长。这个复苏过程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从2009年和2010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其并不是十全十美,有正面影响,也一定有负面影响,从战略到策略还需要调整。中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我们要做的工作的确很多,很繁重。
比如调整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国务院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金融、交通、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也到了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中国有一个实际情况,就是工业化还没完成,中国还没有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先是在欧洲,后来到美国,又到日本,现在转移到中国。这次金融危机发达国家都在反思一个问题,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美国又开始强调制造业的发展。所以,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可能马上跟美国一样,服务业占70%,那样中国经济就麻烦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又如城镇化,这里涉及城乡关系,现在中国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在工业化过程中,已有1.5亿农民进了城,还有大量农民要转移,所以中国的城镇化非常快,很多小的城市已经变成了中型城市,中型城市变成了大城市,有些城市已经变成了城市群、城市网络。城市化的发展,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上了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政府必须要考虑怎样进一步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所带来的城市需求。按国际经验,实现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要从30%下降到1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每年需要新增岗位800万-1000万,要用20-30年才能完成,这对中国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又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增长期,但这个稳定增长绝不是回到过热增长,而是8%-9%的增长,重点要放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中国经济发展已不是需求约束,而是资源、环境约束。中国许多资源还很缺乏,如石油、铁矿石等,中国必须与其他国家合作,通过进出口进行互补。
又如消费拉动。中国投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中国目前的状况靠消费拉动不了现实,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只好靠政府加大投资来刺激经济,为了扩大消费,也出台了家电下乡、政府补贴等措施,但这不是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消费涉及分配体制、工资制度、信贷政策等,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必须解决。
又如东部、中部、西部的问题。中国经济先在东部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海,进出口物资要从海上来、海上走,物流费用低,供应链容易集成。但中部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中央提出了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战略,把经济发展的重心做适当的调整,内地也可以发展起来,但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物流费用问题,经营成本太高,这就要求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速铁路,建设高速公路,优化内河航道,振兴航空事业,改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状况。中国目前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多,国家财政有这个实力。
以上列举了一些中国经济的宏观问题,但这些问题多与现代物流业密不可分,与产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密不可分。要调整经济结构,而物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上把它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资源型约束,离不开进出口贸易,这就离不开国际物流。国际物流不仅是价格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物流综合成本的竞争,物流服务能力的竞争。资源和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动力。物流成本的降低,实际是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国家的竞争力。要城镇化,不仅要搞基本建设,发展工业、农业、服务业,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居民的生活需求,物流要发挥为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服务的功能。
物流之所以重要,也跟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人口的重新分布。对于大陆型的国家,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80%的人口都会迁徙到沿海的城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其他的现代化国家都是如此。俄罗斯的情况有些不同,其有着自己的特点,因为历史的渊源不一样,计划经济体制对人口分布和工业分布有影响。但是中国的情况与上述国家又有所不同,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因为水运、海运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独特的地理经济格局如何变化,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把沿海的物流优势变成全国的物流优势,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为此做出努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供应链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的头号战略,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实施与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也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为了普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介绍国际上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成功实践,总结中国加入WTO以来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成果,特别是介绍各行各业一些企业的优秀案例,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牵头,组织知名高校、研究部门、优秀案例企业参加,编写了《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是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必备工具,是物流研究生、高级物流师的必读教材,是企业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选著作,它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将成为中国供应链管理的有力推动者,将成为中外供应链管理交流的广阔平台。
( 此文是2011年3月作者为《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写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