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1-20
2018年11月5日—10日,我国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举办。作为2018年我国四大主场外交活动的收官之作,本次进博会共吸引了全球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以一年计,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明确表示,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专家认为,随着近几年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面对当前反全球化的某种逆流,主动扩大进口十分明智,既表达了我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姿态,也是满足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品质的有效举措。此外,扩大进口还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体系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供应链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等产生连带积极影响。
一、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扩大进口,有利于适应消费升级并促使供给体系优化
近年来,我国“主动扩大进口”的信号不断释放,三年六降关税,涵盖了食品、药品、日用消费品、汽车、电子设备、文化娱乐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进口关税接连调降,扩大进口的政策加速落地,我国关税总体水平已降至7.5%,仅2018年出台的降关税措施,就将减轻企业和消费者税负近600亿元。
专家指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进出口贸易正逐渐从以往偏重出口,转变为主动扩大进口。这种转变得益于国内日益增长、不断提档升级的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已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从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商品,这些变化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动力和发展趋势。
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母婴产品、保健品和美妆个护商品,分别位居我国进口商品的前三位,表明中国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已进入普通家庭消费。此外,对国外商品的购买范围也由传统的奢侈品拓展到一般生活消费品。
从供给与需求的结构上看,我国目前存在着低端供给相对过剩、中高端供给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即国内目前的生产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升级需要,其中一部分需要通过进口解决,为此也需要主动扩大“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大量的国外最新商品与服务进入中国,有助于改善国内高品质消费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有效利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提高我国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进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量的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入,还能通过竞争机制,倒逼国内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款式设计、工艺改进方面进行提升,加速生产转型升级,从而最终提升国产消费品品质和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对零售业而言,扩大商品进口,创造新供给,还有利于增加自营制市场份额,改变商业备受诟病的“二房东”经营方式。同时,还有利于在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中,加速从学习模仿走向创新引领,从低价竞争转到高性价比竞争,从数量争先到适销度最优,从而带动消费回流,扩大国内消费总额。
二、跨境电商迎来新机遇,海外品牌加速进入中国
11月初,由中国国际商会、德勤、阿里共同发布中国进口消费市场报告指出,随着跨境电商等渠道的兴起,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渗透率(通过跨境电商购买进口商品人数占网购消费人数的比率)从2014年的1.6%迅速攀升至2017年的10.2%,各大跨境电商的消费者人数骤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已经进入全球100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列。
专家认为,过去三年来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消费者跨境购买的习惯逐渐养成,加之各类消费品降税力度加大,跨境电商将迎来新一轮蓬勃发展的机遇。而且,随着企业进口成本降低,跨境物流技术发展、效率提升、通关便利化、质量可追溯、跨境体验等问题的不断解决,跨境电商无论是品类还是国别选择上都将更加多元化。
专家指出,自2014年7月中国跨境电商进口保税模式诞生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量已达到35个,商家运营模式也日渐成熟;物流、仓储、通关等方面进一步简化流程、精简审批,完善了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从而使得跨境电商的购物体验和物流效率得到大幅优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选购商品。
此外,专家还指出,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多种资源与平台优势的显现,众多海外品牌与零售商已将跨境电商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渠道,以期更快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从跨境电商发展历程看,进口零售电商已由代购和海淘为主进入以B2C跨境综合电商为主、多种模式并存。海外品牌商以跨境电商模式进入中国,不仅可以借助现有平台的系统化资源优势,还可以在运营、物流、清关等方面获得支持,在目前相对成熟的模式下,品牌企业能够更简单、更便捷地建立品牌线上销售通路,同时降低试错成本。
三、全球采购考验零售企业综合运营能力,机遇大于挑战
作为世界上市场消费总量第一的大国,中国已从原来的“卖全球”到今天的“卖全球”与“买全球”并存。体量达数万亿的巨型新增“蛋糕”,频频释放的政策利好,人们对品质消费的渴求,都对零售企业的商品综合经营能力、自身供应链建设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在这方面已有一批目光深远、捷足先登者。
进博会期间,苏宁集团海外采购的订单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5000个海外品牌将被引入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京东集团为主体直接签约并采购总金额近千亿元人民币;阿里则预计未来五年会实现全球2000亿美元的进口额,采购计划涉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特色进口品类;永辉与近十家来自全球的生鲜、食百供应商达成了采购合作;此外百联、光明、绿地、家乐福(中国)、沃尔玛等众多零售企业也都达成了相关采购协议,其全球供应链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专家指出,国际化战略尤其是全球化采购一些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在如今的政策利好背景下,是否拥有国际化采购基地、强大的自采团队和完善的供应链,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苏宁为例,2014年苏宁就推出“全球买手”战略,并积极开展海外供应链建设,目前其全球买手团,已深入到147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海外基地精选优质好货,跨境电商业务则已覆盖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京东也在开展几年全球采购后与约20个国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跨境物流网络已覆盖了十余个跨境口岸、110多个海外仓,近千条全球运输链路以及中国全境,并覆盖全球224个国家/地区;保税清关时效已缩短至分钟级;进口商品配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已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最快履约记录1.5小时。此外,京东还通过运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跨境商品全程跟踪溯源,使物流动态可视化、透明化。
专家认为,中国的消费升级正成为全球消费市场增长的新动能。在中国保持世界制造大国地位,并向世界消费大国延伸之际,进口市场的扩张将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浪潮,且对中国流通业是一次重大机遇。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购物消费数字化程度很高的群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电子商务,利用全球商品资源,与消费者对接、互动,从而及时、准确、高效地满足消费需求已经基本可以实现。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中国民生的持续改善,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无疑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执笔人 杨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