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流通产业评价指标国际比较

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11-03

无论是从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国民经济的行业划分来看,发达国家对于流通产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国内所谓的“流通产业”基本上对应于国外文献中“distribution systems(流通系统)”或者“distribution sector(流通部门)”的概念。Ordover and Rey1991年的经合组织学术报告中,对于“distribution systems(流通系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描述并得到了此后学术界的认可。他们认为,在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中,流通产业的概念就是通过有效的方式,把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一系列市场功能的总称,其核心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在这个概念中,国外学者对于流通产业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它是一系列由消费需求引起的市场功能或市场行为,而很少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或产业进行研究。因此,基于市场功能的流通产业评价,国外学者往往都是分析一个个消费行为的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效率问题,也就是用多少成本实现了消费者的需求目标。国内学术界讨论流通产业,虽然可以从总量上观察流通产业的规模,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流通产业的效率高低或者发展优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通过把流通产业明确到具体的行业,来讨论发达国家在一些流通行业的评价方面通行的指标或方法,毕竟流通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很难用单独一个指标评价整个流通产业的全貌。

首先,应该区分流通产业在行业统计和研究分析方面的差异。我们出于研究的需要,使用了流通产业的概念。但是在欧美市场经济国家的行业分类和统计体系中,却不存在所谓的流通产业这个单独的产业门类。国内提到的“流通产业”包括了批发、零售、物流这些行业,是这些行业的总称;对应的,我们对于国外流通产业的评价也基于这三个行业进行展开。事实上,国外在研究类似的流通产业问题的时候,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大致上与国内相同。

其次,国外大多数研究“流通系统”或“流通部门”的文献,通常是从市场职能的角度入手,分析物流运作的各个微观环节或者功能,比如批发功能、零售功能、物流功能。只有较少的文献是从行业门类的角度,分析行业宏观状况的发展变化,这部分文献是我们进行对比研究的重点。

再次,具体来看,构成流通产业的三个行业,在统计体系和评价方法上不尽相同。批发、零售行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经历的一系列中间环节,通常都伴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换,对这两个行业的评价可以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的角度进行。物流行业只负责在途商品的流转,不涉及商品所有权的变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对不同运输单位和仓储单位进行优化整合,因此对物流行业的评价集中在商品流转的成本和效率方面。

综上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于流通产业的评价通常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批发、零售行业的评价,因为批发、零售行业是执行流通产业市场功能最核心的两个行业门类;另一个是对物流成本、效率的评价,因为物流环节是执行流通产业实物流转功能的总和,不仅包括了运输、仓储行业的硬件质量,也包括了供应链管理的软件效率。

本文在研究对批发、零售行业的评价时,选择了美国作为研究的样本,因为美国无论在零售和批发行业的业态创新、先进科技导入、劳动生产率等诸多方面在全球都保持着领先地位。

本文对于物流行业的评价,体现了不同维度展开对比的思路,从国际比较、国家评价、行业绩效、公司绩效四个层面进行探讨。

除了对流通产业发展进行静态的评价之外,我们还进一步给出了美国、德国、日本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流通产业高频统计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动态变化,且数据发布频率高、代表性强,可以作为评价流通产业、甚至是宏观经济变化的先行指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政府决策者在了解流通产业单一、静态的发展现状之外,还可以从国民经济整体、以及动态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流通产业的发展。

    一、美国批发零售行业评价指标体系

之所以对批发、零售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单独评价,不仅是因为它们是流通产业的关键媒介,也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一个独立的行业。

国外学者对于批发、零售行业发展状态的分析,有的采用了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简称SCP);有的从产业政策、竞争融合、流通层级的角度进行探讨。但不管是哪一种分析框架,对于行业概况的评价都离不开三个维度:规模、结构和绩效。本文也按照这三个维度对美国批发、零售行业的发展变迁进行评价。

    1.规模指标

批发零售行业的规模指标最常见的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业对GDP的贡献度;第二类是行业存货水平;第三类是就业人数和薪酬水平。

1982年不变价计算,1969年时美国批发、零售部门的GDP贡献是3617亿美元,到了198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939亿美元。批发零售部门对GDP的贡献度从1969年的15.3%上升到198817.5%

经合组织认为,流通产业的职能之一就是为消费部门和生产部门提供存储,确保产品的配送。因此流通服务的重要性可以用流通中的存货规模来反映。以美国为例,1969年时,批发零售环节的存货规模相当于制造业存货规模的78.6%;但是到了1988年,批发零售环节的存货规模已经达到了制造业存货规模的116.7%

另一个反映流通部门效用的指标是存货销售比。1969年,美国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的存货销售比分别为1.841.271.44;到了1989年,这三项指标已经变成了1.581.27  1.59。存货销售率的变化反映了商品存货已经从制造业部门转移到了批发零售部门。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制造业部门存货管理的改善以外,最主要的是更高水平的流通产业随之而来,以便满足消费部门增长的需求。

流通产业规模指标的第三类是行业雇员人数的变化。1968年,美国制造业雇佣人数为1978.1万人,流通产业雇佣人数为1470.4万人;到了1988年,制造业部门雇佣人数下降到1935万人,而流通产业雇佣人数增长到2513.2万人。流通产业雇佣人数占全部非农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从1968年的21.6%上升到了1988年的23.7%

除了就业人数之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行业工资水平。1968年,零售行业普通工人平均每周的薪水大约为制造业普通工人周薪的61.2%;但是1988年,零售行业普通工人周薪仅相当于制造业周薪的43.9%。工资水平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对流通产业服务需求的上升;另一方面反映了在此期间制造业和流通业劳动生产率增速的差异。这是流通业在经济门类中重要性上升的另一个证据,在此期间流通业在所有者结构上也发生了巨变,广泛的从非法人实体转变成公司制运营,以提高效率,同时更加规范化。

从制造业和流通业收入差异进一步引申,美国对于不同产业工人的收入分为全职工和临时工两类进行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美国批发行业普通工人全职工周薪大约是制造业普通工人全职工周薪的98.7%;而零售行业普通工人全职工周薪仅为制造业普通工人全职工周薪的67.9%。这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批发行业工人的单位产出更高,其平均薪酬远高于零售行业;二是零售行业由于全职工收入低,因此只能雇佣到大量的临时工,这进一步拉低了零售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

    2.结构指标

用于评价批发、零售行业发展的结构性指标很多,但常用的指标包括网点数量、平均雇佣人数、资本密集程度、网点密度、行业集中度。前4个指标对于批发业和零售业都适用,行业集中度在批发和零售行业的计算方法则有很大不同。

美国批发商和零售商经营的商品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两大类;耐用品是指不易耗损的商品,一般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三年的货物,如国防设备、飞机等运输设备,企业机器等资本设备,及一般消费性耐用商品如汽车、家电等;非耐用品是指除了耐用品之外的其他商品,以必需品为主。美国商务部每月都会分别公布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订单、零售销售和库存等数据。

对于批发行业来说,50%以上的批发网店和雇员人数从事耐用品的经营。这导致批发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明显高于零售行业,前4大批发商年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6.3%,前4大耐用品批发商的市场集中度更高达12.4%

零售行业由于经营主体众多,网点布局广,因此市场集中度非常分散。有两个指标可以衡量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一个是非公司经营主体的网点占比,另一个是不同规模的零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

在网点数量和雇佣人数上,零售行业分别是批发行业的3.2倍和3.21倍,显示零售业网点更密集、就业贡献更大。

单个网点雇佣人数上,零售行业和批发行业分别为12.0人和11.9人。但是从经营商品类别细分,零售业从事耐用品经营的企业平均雇员为8人,而非耐用品零售企业平均雇员13.7人,显示耐用品经营网点所需的人工数更少。批发行业的就业特征同样如此。

网点密度上,平均每1000个美国人拥有1.93个批发网点,却同时拥有6.19个零售网点。

资本密集度方面,批发行业雇员人均净资产占用30678美元,而零售行业雇员人均净资产占用14346美元。零售行业显示了更少的资金占用特点。

    3.经营绩效指标

批发、零售行业经营绩效指标是反映行业经营主体的运营效率和动态变化过程。最常用的经营绩效指标涵盖了销售额、利润额、人均销售额、网点销售额、毛利率、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销售率、行业退出率等。

简单对比可以发现,批发商人均销售额和网点平均销售额都远高于零售商,批发商人均销售额约为零售商3.93倍,批发商的网点平均销售额约为零售商的3.8倍。

令人意外的是,批发商和零售商在盈利能力方面差异并不明显。批发商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0.1%4.1%;零售商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则为32.3%4.2%。在净资产收益率方面,批发商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35.6%,零售商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26.4%。显示批发商的资产回报率更高。

存货销售率是指全年平均存货金额占销售额的比重。批发商平均的存货销售率约为11.1%,零售商存货周转率约为13.1%;显示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库存周转效率相差不大。

考虑到批发和零售行业经营者众多,行业进入和退出门槛不高,因此行业流动性很大。美国以行业退出率来反映每年退出批发和零售行业的经营者比例。计算方法见附件。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大约5.6%的批发商退出这个行业,而约有8.4%的零售商退出零售行业;相比之下,批发商的退出门槛更高一些。

美国还有一项反映批发行业运营绩效的指标叫做进口批发占比,是指从事进口商品批发业务的批发商占批发行业市场规模的比重,平均来看,进口批发市场约占全部批发市场的15%,但是耐用品进口批发占全部耐用品批发市场的规模更高,约为22.1%,而非耐用品进口批发占比仅为8.2%。说明从事进口批发业务的经营者大多数都是从事耐用品进口。

    4.垂直一体化评价指标

由制造商直接向零售商销售产品,省去了批发商的中间环节,被称为前向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零售商直接从制造商进货,省去了批发环节,从零售商的角度看被称为后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在流通产业很常见,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商社和财团的结盟。

在美国,大约12.4%批发销售额来自于制造商直接向零售商的供货,这种现象在耐用品领域更突出,耐用品批发金额中14.4%来自于制造商向零售商供货。其中,由制造商直接向零售商供货占该类商品批发规模比例最高的三个类别是:汽车和机动车,约95.5%是制造商向零售商直供而不经过批发环节;电子产品、收音机及电视,约70.9%是制造商向零售商直供;玩具和小收藏品,约65.6%是制造商向零售商直供。

垂直一体化其实反映了制造商通过外部一体化实现对商品销售的控制。因此,大多数同时伴随着授权加盟的经销方式,比如91.7%的汽车或二手车经销商都是加盟网点。而在非耐用品流通领域,由制造商直接向零售商供货的比例都不超过60%

通过垂直一体化,不仅缩短了供应链流程,节省了成本,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对零售市场的控制,因此通常会因为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而被美国反垄断法起诉。但是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垂直一体化体现了流通产业各环节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行业发展和企业运营的角度是应该被提倡的。

近几年来,在全球兴起的电子商务和网购业务为制造商前向一体化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制造商越过了批发商、零售商,直接把产品快递到消费者手中,这是垂直一体化最高水平的运用。

    二、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前文提到,物流是流通产业中负责商品在途运输、仓储的全过程,涉及运输行业、仓储行业、物流管理公司等。因此,从流通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评价物流业,就应该集中在物流运行的效率和成本两个方面。我们把它统称为物流绩效综合评价。

对物流绩效进行评估,可以分为国际比较、一国内部物流发展现代化程度分析、不同行业物流运作绩效评价、以及公司物流效率评价这四个层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物流本身不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独立行业,因此缺乏有效的行业数据进行权威的定量描述物流业的发展状态。正因如此,开展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机构大多数是非政府组织或者国际组织。

    1.国际物流绩效指数

1993年,世界银行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物流绩效指数(简称LPI)的概念,LPI包括6个分项指标,用于衡量不同国家的物流运作效率,目前已经在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中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之一。更优秀的综合物流绩效和贸易便利化条件,有利于外贸增长、出口多元化、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内部增长。

物流绩效指数调查是基于全球1000个国际承运人做出的多达6000项国别评价做出的结果。6个分项指标包括通关效率、和贸易运输有关的基础设施质量、自由选择具有价格竞争力的船运、物流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可追踪追溯的能力、在指定时间到达目的客户的准确率。

最新的2012年物流绩效指数调查,包括了对155个国家的物流运作综合绩效的测评结果。新加坡名列第1位,代表了全球物流运作绩效的最高水平。中国名列第26位,位居中上收入国家的前列。

根据2012年物流绩效指数调查结果,中国有80.5%的物流运作综合绩效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分项数据显示,通关效率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30位;物流基础设施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26位;国际航运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23位;物流质量和竞争力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28位;物流可追踪追溯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31位;及时性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30位。中国在6个分项领域,整体表现比较平衡,没有明显的短板或突出之处;相比之下,国际航运能力、物流基础设施表现更好,反映了中国物流硬件具有相对优势,但是在通关效率和及时性、以及可追踪追溯方面还有待改进,说明中国的物流管理和政策效率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从时间纵向比较来看,中国在2010年物流绩效指数调查结果中位居全球第27位,2007年物流绩效指数调查结果中位居全球第30位。物流绩效指数综合得分的变化同样如此,中国2007年物流绩效指数综合得分3.32,到了2010年上升到3.492012年进一步提升到3.52。说明中国物流运作效率不仅与自身过去相比取得了进步,而且在国际比较中也有相对改善。

    2.国内物流绩效指数

世界银行在2012年国际物流绩效指数调查报告中,新增了对143个国家的国内物流绩效评价指数。被调查者要求提供对下列内容的问卷调查:基础设施质量、核心服务效率、贸易往来便利程度、以及进出口供应链的时间、成本和可靠性评价。按照对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世界银行形成了国家内部的物流绩效指数。

基础设施质量方面,涵盖了海运、空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和装卸、物流组织各自的收费水平;海运、空运、公路、仓储装卸、铁路、通讯系统各自的完善程度。

核心服务效率方面,包括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仓储装卸、水运、海关、边检和安检各自的运营质量及竞争力状况。

贸易往来便利程度方面,涵盖了进口清关和配送、出口清关和配送、通关透明度、政策变更必要及时的获知、通关操作者的合规水平;物流耽搁的主要原因;2009年以来物流环境的变化,比如通讯设施、交通设施、清关手续简化、海关流程简化、第三方物流服务、物流相关政策变化等。

进出口供应链评价方面,主要调查陆路、港口和机场在提供物流服务方面的距离远近、需要提前准备的时间以及服务成本等三项内容。

世界银行在分国别的物流绩效评价的最后一方面,进出口供应链评价指标上给出了量化的结果。数据显示,中国在进出口供应链提前准备时间和供应链成本上都有改进的空间。比如,进出口供应链提前准备时间,国际先进水平为1-2天,中国普遍需要3-4天;在供应链成本方面,中国大约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6倍。

    3.不同行业物流运作绩效评价

就中国而言,物流运作效率的高低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给出一个客观的结论,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原因在于,物流运作链条长、碎片化、统计复杂。因此对于不同行业的物流运作绩效进行评价,必须基于不同的参数或者坐标进行考量。

常用的指标包括: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例、先进科技在物流环节的应用、企业物流服务的外包比例等。

正如不同国家的宏观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有高低之分,以此判定国家的物流运行效率高低一样。不同行业的物流成本占行业销售额的比重,也是一个判定行业物流绩效的关键指标。

2008年,美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例约为5.77%,批发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例为3%,而零售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例仅为2.6%。从销售额占比水平与物流不发达国家比较而言,美国的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物流运作绩效都是有效的。制造业物流成本率更高,与制造厂大量的内部搬运、仓储有关系,而不仅仅是其物流运作效率低的表现。

先进科技在物流环节的应用比例,在不同行业差别很大。这些可应用于物流环节的先进科技有射频识别技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领先规划及调度系统、快速反应系统、有效消费者反应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等。数据显示,美国大约35%的批发企业和40%的零售企业都采用了自动补库存系统,而该系统被认为是物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技术应用。

企业物流服务的外包比例,是衡量一个行业物流专业化程度高低的指标。2008年,美国专业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美元,这是1997年的15倍。

    4.公司物流效率评价关键指标

对于公司物流运作效率的评价,其实更多属于物流管理学的范畴,业务不同的公司在评价物流效率方面所用的指标也是多样化的。

不过,仍然有许多学者对于公司物流绩效评价给出了相对统一的测评标准。其中有代表性的是2005Laugen, B. T., N. Acur, H. Boer, J. Frick提出的5项公司物流绩效综合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表现卓越的行业标准。这5项指标是:订单平均配送时间、配送及时率、财务周期时长、年存货周转次数、新产品开发平均用时。

参照物流先进国家的企业在上述5项指标上的得分,Laugen, B. T., N. Acur, H. Boer, J. Frick认为堪称卓越的物流运作标准是:企业订单平均配送时间在15天以内、配送及时率达到95%以上、完整的财务周期时长不超过60天、年存货周转次数在10次左右、新产品开发平均用时不超过180天。

    三、从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的高频数据分析宏观经济

流通产业是宏观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流通产业的重要性对于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广泛的现实意义。具体来看,包括在四个方面。

    第一,它一端连着制造商,一端连着消费者,并在终端产品价格形成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流通产业的毛利润,等于商品出厂价和终端零售价之间的差额,在发达市场经济体根据商品的不同可以达到终端零售价的10%-50%。一个更高效的流通产业对于降低终端零售价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对于通胀压力维持高位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更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第二,更高效的流通产业相当于增加了居民消费的实际购买力。由于价格水平的下降,体现在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而且流通产业可以给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提高了整体社会福利水平,并增强了居民消费信心。

    第三,更高效的流通产业缩短了流通环节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垂直一体化使制造商显著降低了销售成本、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保证了制造商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再加上流通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无论是制造商、还是批发商、零售商都有了更高的盈利能力,自然也会带动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长,并进一步促进消费发展。

    第四,更高效的流通产业实现了更快速的存货周转,在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都减少了积压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因此,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的运营效率和利润指标,而且对于宏观经济调结构、稳增长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集中体现在流通产业对于居民收入、价格水平、消费者信心、库存水平等四大类统计指标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民经济统计中这四大类指标集中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动态变化,且与流通产业密切相关。我们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例,展现了发达市场经济体在这些高频的流通产业统计数据方面的指标构成及其对宏观经济的指示作用。

由于发达市场经济体大多数都是消费带动增长的经济结构,这与新兴市场外向型和投资型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