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09-17
一、城市发展面临物流瓶颈挑战
挑战一: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过高。全国最近五年一直在18%左右徘徊,而美国、德国、日本都不到9%,印度为13%,巴西为11.6%。全球2011年的平均水平为11.3%,创造同样的GDP ,中国的物流成本比发达国家高一倍。而一个国家的GDP主要是在城市创造的。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还远没有完成。
挑战二:工业与流通业物流费用率高位运行。经济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工业、商贸业主要集中在城市,2012年工业品物流总额占全国物流总额的91.38%,加上进口货物总额占全国物流总额的6.5%,合计占物流总额的98%。而2012年,中国工业与商贸业的物流费用率(物流成本与销售额的比例)高达8.6%(其中工业9.2%、商贸7.8%),而日本2012年只有4.7%,同样高出发达国家一倍。我国工业企业库存率高达9.4%,发达国家为5%左右,中国工业企业流通资产周转率只有2.7次,而发达国家达到9-10次。中国商贸企业的资产周转为2-3次,而发达国家达到15-18次。在中国,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挑战三:城乡一体化物流严重迟后。城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城乡一体化,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构建双向物流系统。从美国、日本农产品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产值的70%是通过产后的贮藏、加工、保鲜运输等环节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产业产值与采收时的自然产值比例,美国为3.7:1,日本为2.2:1,中国当前为1.2:1。目前,美国农产品加工比例为80%,日本60%,中国25%。由于农产品物流落后,果蔬、肉类、水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率分别达到 20%-30%、12%、15%,发达国家肉禽、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100%与95%,中国只达到15%与5%,这不仅极大损害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利益,也使食品安全受到重大威胁。
挑战四:“最后一公里”成城市物流短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流通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流通成本高,除了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外,主要是物流成本高,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城市共同配送,“最后一公里”成了明显城市物流短腿。
挑战五:物流运作不规范加大了城市管理压力。由于缺少城市物流发展的顶层设计,空间布局不合理,物流市场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行业管理缺失,加大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率低,“毒快递”等安全事故频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问题不解决,严重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也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二、物流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曾做过商务部下达的“物流竞争力研究”课题,分为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有一些不同的指标构成。城市的物流竞争力,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要素:
第一,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目前,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低于全国18%的水平,但一般在16%-18%之间,仍然偏高。按国际上工业化中后期的水平,应在13%左右。要达到这一水平,对每个城市来讲都是一场硬仗。
第二,物流运作主体的强弱。包括A级物流企业数量,物流企业集中度,全国网络布局强度,以及物流人才的满足度。
第三,物流服务商营业总额在城市物流市场总额中的比重。这反应制造业、流通业、农业、建筑业物流外包水平,也反应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农业、建筑业的供应链集成水平。
第四,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综合运输体系,现代仓储体系,物流信息化水平,以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能力。
第五,城市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吸引力与辐射力。特别是满足城乡经济一体化要求的能力,包括货运总量、进出口总量、保税货物总量、流通加工总量等等。
第六,城市物流的行政管理水平。包括城市物流规划,点线面的空间布局,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力度,人才培养机制,以极外部环境优化等等。
三、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作用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与城市发展中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服务型复合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讲有以下六点:
第一,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长期以来,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太低。2013年虽超越了工业经济,但离国际平均69%的水平还差很远,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较快地改变这一状况。2013年,物流业增加值,已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4.8%,只要努把力,可以立竿见影。
第二,有利于产业升级。特别是制造业与流通业。逐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落后的商业运作模式,代之于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融合发展的供应链菅理模式,满足制造业精益制造、敏捷制造、数字化制造的需要,满足流通业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的需要。2009年国务院8号文件指出,“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2012年国务院39号文,明确指出“引进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带动传统流通业升级改造。”
第三,有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21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17个。2013年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发布的《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一级物流园区城市29个,二级物流园区城市70个。为什么物流规划布局都布局到城市,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以城市为中心。
“智慧城市”已成了全世界的行动,中国的大中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2013年1月29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90个,将投入900亿进行积极探索。“智慧物流”对一个城市来讲,应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城市的生产与建设,城市居民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物流。物流市场不规范,物流运作不集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交通运输拥堵,使居民生活质量下降。所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城市配送列为9大重点工程之一。2013年2月,交通部等7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2012年商务部、财政部在全国9个城市启动了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与共同配送试点,2013年又增加了15个城市,“智慧物流”在“智慧城市”的运作中应有三个突破点:一是交通管理,二是共同配送,三是运输装备。
第四,有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电商物流使网购后的商品能到达千家万户。绿色物流的发展可以节能减排,优化城市环境。物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就业的增加,扩大了择业的选择空间。
第五,有利于吸引外资。包括国外资本与外地资本。物流环境是投资方择优选点的重要一环,是企业成本战略的重要前提。在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就成了头等战略。
第六,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城市集群、区域经济、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打造新的城市增长极。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四、如何发展城市物流
第一,用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并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物流总体规划,做到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並举。要防止城市物流规划趋同化。
第二,城市物流要把推进供应链管理作为重大战略。因为要解决我上面提到的城市物流短腿与城市物流病,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必然选择。我们可以把供应链管理最本质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点:1.供应链管理是供方把产品与服务提供给最终需方之间,涉及到制造商、物流商、批发零售商、金融服务商等优化整合的一个平台,追求的目标是合作共赢;2.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通过有机的、高效的计划、组织、协同、控制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的管理集成;3.供应链管理是国家、产业、城市与企业的一种战略,是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是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种技术,支撑他的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
物流企业要从物流的一般服务上升到物流的高端服务。服务模式要从1.0(单一服务)、2.0(综合服务)到3.0(智慧服务)。要充分关注工业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加工增值服务。
第三,要狠抓共同配送。包括城市配送、城乡配送、成际配送与国际中转。城市配送体系涉及到“最后一公里”,在中国,“最后一公里”十分复杂,流通成本极高,不解决“最后一公里”,谈不上流通效率,谈不上成本降低,这里既有流通业、物流业本身的问题,更有体制约束问题。所以,既要充分利用市场本身的力量,更要有政府的推动,不少流通基础设施涉及到公益性,应由政府投入,比如城市物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公共配送中心、商品储备库、公共信息平台、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社区菜市场等等。
第四,要着力推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大通道建设。“四流”不通,城市必得心血管病,就不能叫“智慧城市”。
第五,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培育物流运作主体,包括第三方与第四方物流企业。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缓解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第六,进一步改善物流发展外部环境。包括土地政策,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政策,工商管理政策等等。克服政出多门,打消耗战,政府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对当前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税负加重的问题,必须妥善解决,不解决,不利于物流业的发展。
( 丁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