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08-25
二、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几个基本面
我国流通业发展迅速,从产业贡献度和影响力来看,流通业日渐成为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在整体上,我国流通产业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具体说来,在现实的行业发展过程中,我国流通业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商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交易十分活跃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化改革开放的推进,带来了中国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商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交易十分活跃。一方面,商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总额不断扩大,消费市场持续火爆,流通企业单体销售规模日渐扩大,网络销售规模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日渐形成,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和营业规模持续扩大,商品交易市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交易市场摊位出租率均位于较高水平,整个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向好。此外,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体系初步形成,期货市场成交额持续扩大。
1.商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商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的流通规模总量进入到新的数量级,一个庞大的市场流通规模正在形成,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高。
第一,社会消费品总额不断扩大,消费市场持续火爆,但增长速度有小幅收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8年的10.8 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万亿元。在增长速度方面,2008-201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6.3%的速度增长,2012 年增长速度为14.3%,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但从时间纵向比较来看,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速度有小幅收窄,从2008年的21.5%下降至2012年14.3%(表33略)。
第二,流通企业单体销售规模日渐扩大。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商品购进额、商品销售额分别从2007年12.89万亿元、13.27万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32.81万亿元、36.05万亿元,这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单个企业销售额也从2007年的2.38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88亿元(表34略)。
第三,网络销售规模高速增长,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内容。网络零售额从2006年263.1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31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不到1% (0.3%)上升至2012年的6.23%。增长速度方面,网络零售额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倍增的发展态势,尽管2010年后增长速度有所收窄但依然处于高速发展水平中,2012年同比增长速度达到67.5%(图4略)。
第四,商品流通市场中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批发额超过零售额。自2007年之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的进口额规模开始超过出口额,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的进口额为27230.6亿元,出口额仅为17795亿元。商品流通市场销售额中批发销售占据绝对比重,远大于零售额,2011年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仅为7.1万亿元。
2.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日渐形成
商品市场规模的扩大的同时,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也日渐形成,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向好,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高。
第一,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和营业规模日益扩大。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从2000年3087个发展至2011年达到5057个,交易市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市场出租的摊位数2011年达到333.47万个,平均每个市场的摊位数为657个,市场营业面积更是从2000年的8261.56万平方米增长至2011年26234.5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市场的营业面积达到 5.17万平方米(表35略)。
第二,商品市场交易规模急剧扩大。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从2000年的1.56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20万亿元,2011年平均每个市场的成交额达到16.16亿元,平均每个市场摊位的成交额达到 245.94万元,每平方米的成交额达到3.13万元(表35略)。
第三,形成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目前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呈现专业市场为主等多层次的市场体系。2011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市场中专业性市场所占比例为73%,剩余23%为综合性市场。此外,在市场营业面积、摊位数、成交额等方面也呈现同样的结构特征。在市场类型中,农产品市场是主力,2011年其市场数量所占比例达到34%,其中综合性市场中以农产品综合市场为主,其所占比例达到14%,而在专业性市场中,农产品市场所占比例达到20%(表36略)。
第四,商品交易市场现代化水平日渐提高。目前无论是市场数量,还是市场成交额,商品交易市场主要以封闭式市场为主,露天市场为辅。2011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封闭式市场所占比例达到91%。此外,绝大部分商品交易市场为常年营业市场(表36略)。
第五,交易类型上,商品交易市场是批发和零售兼营,以批发销售为主。从工业品交易市场看,2011年接近57%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批发市场,并承担了85%左右的市场成交额(表36略)。
第六,摊位出租率较高,市场效益向好。2011年中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年末摊位出租率为91%,其他各类型的商品市场的出租率也大致保持在这个水平(表36略)。
3.商品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日益扩大
中国商品市场的持续扩大,不仅体现在现货市场交易中,中国期货市场也发展迅速。
第一,期货商品种类日渐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以来,目前我国已形成三个大型期货市场和1个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市场商品期货品种已达30个,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9个(黄大豆一号、黄大豆二号、豆粕、玉米、大豆原油、LLDPE、棕榈油、PVC、焦炭),上海期货交易所10个(铜、铝、锌、铅、黄金、天然橡胶、燃料油、螺纹钢、线材、白银),郑州商品交易所11个(强麦、棉花、白糖、PTA、菜籽油、早籼稻,甲醇,普麦、玻璃,油菜籽,菜籽粕),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期货市场成交额持续扩大。2012年全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到1,450,525,713万手,同比增长37%,全年总成交额达到1,711,269.36亿元,同比增长24.4%,一个规模极大的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业已形成(表37略)。
第三,期货市场交易呈现多级化。目前中国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包括三个大型期货市场和1个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其中2012年上海期货交易市场成交额所占比例为26.06%,大连商品交易市场所占份额19.47%,郑州商品交易市场所占份额为10.15%,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所占份额为44.32%(表38略)。
(二)行业资本规模日益壮大,成为资本流向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社会资金日益流向商贸流通业,行业资本规模日益壮大,流通企业的资产规模不断增加,固定资产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量增长迅速,日益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领域,是整个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而从资本来源结构看,商贸流通业投资大多来自自筹资金,而来自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外资所占的比例较低,商贸流通业更多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这表明商贸流通业有吸引力,能不断地自我积累、内生化发展,但也说明商贸流通企业获得贷款较少,获得贷款较为困难,未来需要给予商贸流通业更多的外部支持。
1.资产规模日益壮大
从企业资产规模来看,商贸流通业企业资产规模日益壮大。依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截止200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21619.4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96.8%。其中,批发业法人单位资产96055.8亿元,零售业法人单位资产25563.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98.4%和91.1%。而从限额以上零售业资产来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资产从2006年的41488.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38287.73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企业资产分别从2006年的31523亿元、9965.6亿元发展至2011年的107444亿元、30842亿元,增幅十分明显(表39略)。其中2011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平均每家企业的资产为5274.90万元,时间纵向方面,与2005年相比,企业的资产规模增幅较大(表40略)。
2.固定资产投资额迅速增长
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近年来商贸流通业的固定资产额增长迅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是整个经济中高速发展的行业。
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439.42亿元,2003-2011年一直保持20%的增长速度,2003年这一数值仅为922.73亿元(表41略)。而从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来看(表42略),近年来商贸流通业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2003-2011年,除2010年增长速度较低之外,其他年份增长速度都在30-40%之间,2011年新增固定资产4921.5亿元,增长率达到40.8%,占社会新增固定资产的比例接近3%。
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从固定资产全部建成投产项目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建成投产项目数量占全社会比例为4%左右。2010年以前增长速度明显,之后固定资产建成投产项目数量有所下降(表43略)。与此相同,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方面,2010年后批发零售业新开工项目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特征,2011年新开工项目12636个,同比减少9.1%,在2010年前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数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表44略)。
4.流通业资本来源结构
流通业投资大多来自自筹资金,其所占比例在80%以上,且这一比例自2003以来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来自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外资的比例较低。2011年流通业自筹资金比例为87.9%,来自国内贷款比例为5.9%,来自国家预算资金比例仅为1%,1.5%的资金来自于外资(表45略)。
从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发布的《2012 年农资流通企业融资情况研究报告》可知,当前农资流通企业也难以享受银行基准利率,通过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有的高达17%,对行业利润率仅约1%的农资流通行业来说,融资成本过高。在该协会调查的14 家受访的中小微企业,2012年的融资行为普遍1~3 次,与大企业形成鲜明对比,而27 家受访的大企业,融资行为在3 次以上的占大企业的66.67%,单笔融资额普遍在1000 万以上,相比之下中小微企业仅有两家单笔在千万元之上,成功率不到15%。
因此,一方面商贸流通业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说明流通业有吸引力,能不断地自我积累、内生化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商贸流通企业获得贷款比例较少,获得贷款较为困难,未来需要给予商贸流通业更多的外部支持。
(三)行业库存水平相对较高
合理库存是商业的重要功能,该指标反映流通的存货水平和周转状况,体现市场商品的吞吐集散能力和商品市场的销售状况的变动。市场流通库存可以反映流通企业大宗商品库存变化状况及行业的景气程度。从现有数据来看,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当前国内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商业库存和制造业库存总额逐年增加,社会商品库存率较高,存货销售率和存货周转率也不高。对微观企业来说,高库存占用大量资金,增加新的成本,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使得一批商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对整个宏观经济来说,表明中国经济运行节奏相对缓慢,效能较低,流通发展制约依然严重。
1.库存总额逐年增加
近年来,商业库存总额逐年增加,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3年以来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库存总额逐年上升,年增长率大多在20%以上,库存额从2001年0.3618万亿元,增长至2011年2.4979万亿元,2011年库存增长率达到26%(表46略)。
从具体结构看,商业库存以批发业库存为主,2011年批发库存占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