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黄金周走向休闲经济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3-12

【来源:中国商报】

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休闲经济,促进休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已历史地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从黄金周走向休闲经济不仅仅是休闲方式的改革,而是关系到如何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开辟新的消费领域,促进一个新兴产业的形成;同时,休闲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安定和个人健康,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问题。如何促进假日制度的改革,构建休闲经济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黄金周是改革的产物,

但不是改革的最终成果

中国假日经济的出现是改革的阶段成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对传统的、单调的、低水准生活方式的一种突破。对于当时启动内需,促进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第一,它只是消闲的一种方式,通过延长假期、消费休暇时间、外出旅游,达到扩大消费的目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并不包括休闲经济的全部内容。

第二,它只是阶段性的消费,主要表现在两次长假时间而形成的消费热潮,出行人流凸显高峰,拥挤不堪,人满为患,导致旅游设施供给不足,住宿难、吃饭难现象不断出现,而平时却存在大量设施的闲置和浪费。

第三,它作为历史的产物,作用在不断淡化,趋步回归正常消费,“黄金周里无黄金”。我国“黄金周”的提出是在香港回归、50年大庆、千禧年的条件下,调整休闲时间而掀起的消费热潮,因而也被媒体誉为“黄金周”。但随着节假日的规范和正常,消费趋向理性化、出游行为日渐正常化,黄金周的销售增幅逐步放慢,除餐饮、旅店和客运外,其他零售业甚至低于双休日的销售水平。

第四,从发展趋势看,黄金周将逐步被正常的假日所代替,假日经济将被休闲经济所代替。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什么“假日经济”这个概念,推行的是度假制度,度假方式也以消闲化、分散化、郊区化为主,到旅游胜地观光或度假,不是到城市购物。据2005年北京春节人流流向的统计,外地来京人数同比增幅只有2.4%,而北京人郊区游的人数增长为3.5%,国内异地游人数增长15.4%,出国游人数增长6.6%。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黄金周时间内人流结构、去向和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既不能停留在“闲聊+扑克”、“电视+麻将”的消闲方式,也不能满足“长假+双休日”、“旅游+观光”的消闲阶段,而需要用战略的眼光,研究休闲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创建新的消费方式,充实和丰富闲暇时间,丰富生活内容,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休闲经济是完善消费体系

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人类除了工作(劳动)、吃饭、睡觉以外,至少有1/3时间处于休闲阶段,在业余消闲中度过。如果说一个人的工作、劳动属于社会问题,睡觉、吃饭则属于个人问题,那么,休闲时间的利用,既是个人问题,更属于社会问题。这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生活方式的形成,关系到生活的质量,也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素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发展休闲经济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已基本完成温饱型的商品结构向小康型商品结构转变,并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也就是说,一个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全社会都实现脱贫致富,步入小康社会的生活,尤其是以农民生活改善为底线,实现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可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的;一个是指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消费方式的转变,而这些都必须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休闲经济的发展。

第二,发展休闲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和谐在于安定、协调和稳定,在于团结、融合和安心,在于公民情操的陶冶和素质的提高。紧张的工作无聊的业余生活、富有阶层贫乏的精神生活,无所事事的群体单调的生活,都是萌发事故、导致社会不安和振荡的原因。通过建立健康、有益、舒适、多样的休闲产业,代替无聊、单一、乏味的业余生活,杜绝赌博、吸毒、嫖妓等黄色的消闲活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第三,发展休闲经济是全民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休闲经济不是消极的度日、不是单纯的娱乐,休闲不等于消闲,不是建立在打发无聊日子的基础上。消极、无奈、追求低级趣味的生活,必然导致人心涣散、精神恍惚,对工作、对劳动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和热情。人心不稳,社会不稳,国家不稳。要做到玩物不损志、致富先聚神,经济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提高,闲暇时间越充实,就必须建立以陶冶情操、鼓励进取、娱乐健身的休闲产业,发展休闲经济,促进全民素质